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奥苏伯尔和罗杰斯意义学习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73-75
奥苏伯尔和罗杰斯关于意义学习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对我国当代教育产生重要的启示。但两者之间既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也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比较和区别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取各自的精华,并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代教育价值,本文对两种意义学习理论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曾春妹 《中外教育(福建)》2002,(1):24-26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六十年代初期涌现出来的认知心理学家。他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发展学习理论和促进课堂教育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5.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惠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7-70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以确认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机制、原则和策略,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传统的讲授教学和接受学习的偏见;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园园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7-89
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与人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通过阅读法、比较法,针对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的涵义、侧重点、研究视角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学习理论的现实差异,并从所得差异中分析出其中对当今教育现实发展所具备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牛东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4):67-68
本文从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四个要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三大驱力动机来看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以期对当前学校阅读教学的实践起到一定的思想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指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为条件,它对优化中学政治教学有着重要启示。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此理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赖妙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简要介绍了运用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作指导,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成人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伟杰 《成人高等教育研究》2000,(6):36-37,35
本文通过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内涵与原则的分析,结合成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就成人教学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静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284-285
大学英语读写课的课堂设计应增加背景知识的补充,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托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意义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美国高校避免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问题严重,美国的一些避免“近亲繁殖”的成功做法,如广开途径,公开招聘,不留本校毕业生任教,“非升即走”,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等,对改革我们的弊端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美高校财务工作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向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2):56-60
高校财务工作主要包括办学经费的筹集与管理。通过对中美高校的经费筹集及其构成比较,提出我国高校的经费筹集仍应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并需加大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仍需协调发展的具体办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资金瞀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提出改革我国高校资金预算及管理的办法与措施,通过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益比较,提出精干队伍、扩大规模,提高财务管理效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re has been persistent debate around whether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eld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D) and learning design (LD). While differences in the two approaches are certainly apparent, there are cross-over points that can provide ID and LD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dialogue about the purposes and remit of research-based practices for optimal design. Though potentially disruptive, initiating dialogues amo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could lead to more thorough and critical analyses of both ID and LD repertoires. Should boundary crossings occur, there is a potential for a third space for the contempl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esign. A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use the notion of Van Gogh’s Yellow House as an anchoring metaphor for the third space – a location for shared discourse, inspir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hallenge for a community of designers of/for learning. Using the impressionist and expressionist terminology to help elucidate the ways of thinking of designers of both tradition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istory, underlying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methodologies, and design goals of ID and LD. We conclude that the emergence of a third space for design can help us move beyond the LD and ID dichotomies. We suggest that a socio-materialist perspective alleviates issues of incommensurability by acknowledging ontological multiplicity. 相似文献
15.
杜英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1):59-61
中美两国数学教育界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我国学者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和探索;美国学者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认为学生数学思维包括:匹配与区分、分类、排序、顺序、建模。在论述思维发展时,都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案例的方式进行描述。两国在研究的逻辑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研究体现出从一般到特殊的特点,而美国的研究则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特点。比较两国的研究,吸取各自所长,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娟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2):58-60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将体育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平台。诸多新观念的提出引发了许多体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其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也成为了探讨的热点,而有效实施教学互动对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反思与成人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远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5)
反思已成为当今成人质变学习、非正式和偶发学习、叙事学习等多种成人学习研究的基石,其原因既在于反思的本质,也来源于反思性教学的影响及其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学习研究中反思的目标主要在理性的认知、解放的行动、发展的方略和精神的联结.加强群体和组织的反思、厘清教师在反思中的角色、确定成人学习中的反思模式以及推动成人学习逻辑起点的研究,是反思在成人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浩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112-116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和美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异”。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后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