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活动于扬州一带的郑燮(郑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鱼单、汪士慎、李方膺八人。他们究竟“怪”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陈湘 《课外阅读》2006,(4):21-21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问活动于扬州一带的郑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禅、汪士慎、李方膺八人。他们究竟“怪”在哪里昵?  相似文献   

3.
苏武牧羊图     
<正>《苏武牧羊》,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作品。描绘的是公元前100年,汉朝中郎将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的遭遇。"扬州八怪"是18世纪中叶我国画坛上的杰出画派,独树一帜,影响久远。"扬州八怪",一般指清代乾隆年间活动于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汪士慎、李方膺八人。"扬州八怪"之前的文入画家,都认为"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靠卖画为生是让人瞧  相似文献   

4.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一群革新派画家,继承徐渭、八大山人、石涛以来文人画的优秀传统,突破专事摹仿一家一派的保守画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被当时保守派视为骚扰画坛的“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说。“扬州八怪”一般是指金农、郑燮、罗聘、李膺、黄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八个人。他们有些做过中下级官吏,罢官后寓居扬州卖画为生,有些则是不愿仕进的文人画家,自外地移居扬州。他们大都出身贫寒,历尽坎  相似文献   

5.
边寿民作为“八怪”之一,随着对“扬州八怪”研究的深入而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无论他个人诗、书、画、印的艺术价值还是他对“扬州八怪”画派形成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就他为什么属于“扬州八怪”画派这一问题,联系“八怪”画派的自身特征,从边寿民的绘画渊源、艺术特征以及与“八怪”其他画家的交往等方面探讨边氏和“八怪”的内在联系。“八怪”之说始于何时?康、雍、乾三朝的文史资料中都没有清楚的史料记载,直到清末汪鋆才在《扬州画苑录》一书中最早提到“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的说法。“八怪”在当时为什么没有被记载…  相似文献   

6.
剑阁图     
正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等,安徽歙县人,侨居江苏扬州。擅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与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方膺并称"扬州八怪"。尤工画鬼,多次画《鬼趣图》,借以讽刺当世。罗聘为"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罗聘携画至京师拜谒名流,所作8幅《鬼趣图》最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我国清朝著名的书画家,与郑板桥齐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能书善画,享誉文坛,但他在官场上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却鲜为人知,史书上也很少有记载,这就是他曾在莒担任过三年莒州知州。莒志称他:“在莒三年,狱庭蓬蒿,万民称颂”。 李方膺(1695—1754),字虬仲,号晴江,又署柳园、禊湖、借园、白衣、仙李、桑宁子、木子等,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莒州志》载,李方膺出身宦门,生平性格傲岸不羁,磊落梗介,自幼具才名而不求功名进取,厌科举,但喜书画,尤以松、竹、梅称绝。其父李玉宏,官至福建省按察使,颇得清朝雍正皇帝的宠信。 李方膺一生未进过考场,厌恶官场生活,可他由一介布衣而一度步入仕途,这完全是由一个偶然的  相似文献   

8.
扬州八怪     
你听说过扬州八怪吗? 哪八怪?何谓扬州八怪?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扬州活动的一群画家,对于当时所谓正统六艺具有鲜明的叛逆性和独创性,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画坛上的“怪物”,以后人们习惯地传称他们为“扬州八怪”(又称“扬州八家”或“扬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康熙至乾隆间,古老的扬州聚集了一批有胆有识,主张创造革新,反对仿古守旧的画家,形成了“扬州画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金农、罗聘、郑板桥、李鳝、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人,人称“扬州八怪”.“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卒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一生喜画竹、兰、石、菊,尤爱为竹、兰传神写影;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将诗、书、画、印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更加完善更加多姿多彩的综合艺术,把中国文人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写的竹,撇的兰,不仅为当时人们所喜爱和赞赏,还为当今国内外友好人士视为珍宝.总而言之,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郑板桥是一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留下了丰富的珍贵遗产的杰出画家.板桥其人、其言、其行、其艺,在我国历代众多的画家中,也不失为一个典范和代表人物.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今天,我以为郑板桥,是一位值得后学者学习和研究的人物.故就个人管见,浅谈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希望高明赐教.  相似文献   

10.
《晋书》撰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撰人名单 记载《晋书》编修人员情况的史料甚多,为便比勘讨论,兹汇录其要者如次: 1.《旧唐书·房玄龄传》:“寻有诏改撰《晋书》,于是奏请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 2.《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寻有诏改撰《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又《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令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德棻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乾隆时期,兴起以李鱓、郑燮、李方膺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又称扬州画派。他们多为官场失意的文人或隐士,备感世态炎凉,强调个性发挥,画法多得益于石涛、八大、陈淳、徐渭,纵笔恣肆,诗书画印交融,将文人写意花鸟画引入雅俗共赏之境。李鱓(1686-1756),扬州府兴化县(今兴化市)人,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孙,清康熙五十年中举,并于康熙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     
十八世纪的中国,风景如画的扬州。有这样一群奇才正洋洋洒洒走来,人们称他们作“扬州八怪”。之所以这样称呼,主要是由于“八怪”画风别具一格,与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格格不入,加之他们社会地位低微,即使有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戏曲家李开先一生引为荣耀的事颇不少,如藏书、弈棋、撰词度曲……就中非常突出的一件,便是他在居官生涯中的“两遇恩封”。其《中麓山人拙对》有这样一联:“浩敕之楼,十年登仕路,两次沐恩波。”开先居官十三载,两膺皇帝封赠。他对此感戴尤深,奉为殊荣,且至死不忘。考证清楚这两次封赠的细节,对研究李开先的生平思想,诚然是重要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的匾乏,我们无法进行这一探索。今天,授与李  相似文献   

14.
扬州自古繁华,也是历代文人的荟萃之地。至今人们所津津称道的“扬州八怪”中,除了郑燮、金农等人以外,还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叫汪士慎。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本是安徽歙县人,因久居扬州,人们遂把他也视为扬州画派,列为“八怪”之一。其实,“扬州八怪”不仅性格、书画风格各不相同,而且人生道路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清代有个画家叫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一位朋友说世上什么东西都好画,就是"风"画不了。在场的人沉吟不语,李方膺突然站起来说:"风也能画。"一语惊四座,众人皆愕然。于是他展纸挥笔,一会儿,果然把"风"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到的《风竹图》。风本来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你既看不见,也抓不着,我们要直接把风画出来确实很难,但间接表现还是可以的。李方膺利用人们的联想,通过画竹叶的倾斜方向,成功地  相似文献   

16.
“扬州八怪”在做西席先生时、在日常小馔间和与人的宴饮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这些有关宴与饮食的字资料,使人们可以窥见淮扬菜系在清代中期的情况,并为今天开发利用“八怪饮宴”提供了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李悝是否曾撰《法经》一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疑案。曾有学者从考证此事不见于秦汉史籍记载,推断李悝撰《法经》的说法最早可能出于南朝时,并认为其真实性已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质疑。而从《法经》所谓的“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严重地违背了李悝所处战国时期的实际情况;从春秋到战国的诸多政治家虽然对法律制度有很深的研究,但都没有人留下类似《法经》的专门法律著作;以及《法经》“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编著体例,与春秋战国到秦朝所制订和实施的法律制度“诸法异体,民刑分离”的编著体例全然不同等情况看来,李悝是否曾撰《法经》,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汪鋆在《扬州画苑录》中对“扬州八怪”的贬抑之词,作发覆之论,认为“八怪”对前人艺术手段、法则的突破,主要在于以纵横的画风体现出创造意识,将传统的“内敛”文化。。理变为外向之“狂放”,又因适应艺术市场和表达情感之需,及受草书影响,遂变工整为写意;“八怪”喜画上题诗,突破了个人的“不遇”而关注社会,其言志寄意改造了传统的“比德”说;绘画的求“异趣”缘于思想的异端,在题材的开拓之外,又在于画法的脱俗、出奇破常。  相似文献   

19.
清代有个名叫李方膺的画家,他擅长于画“岁寒三友”(梅松竹)。一次,他和他的好友聚在一起,谈论绘画创作。其中有一个人说:“方膺兄,人都说你的画高人一筹,下笔如有神,可有一样东西你却画不出来,那  相似文献   

20.
佰三一二六卷末写有《冥报记》三字,在这一写本中记有十五个故事。《冥报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是唐临撰,撰者未著明年代,凡二卷,宋代以后原书已失,王重民先生根据《冥报记》清末辑本,对敦煌写本中十五个故事作了简略考据,得出下列结论说:“清末杨宁敬访书东国,得古抄本三卷;又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所引,辑其佚文,厘为十卷(冥报记),以符籐原佐世《见在书目》所载原帙之旧,具详《日本访书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