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飞夺泸定桥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飞夺泸定桥》  相似文献   

2.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文章结构紧凑,描写生动,情节曲折,用词准确,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是其中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永往直前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飞夺泸定桥》(人教版第10册)一文中写道: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而最后一段又写道:“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最前线。”教学时,有学生举手问道:“王老师,抗日战争不是1937年7月7日才开始吗?那红军怎么会提前抗日呢?他们去哪里抗日呢?”一时语塞。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决定先查找资料,再做解释。  相似文献   

5.
白文祯 《山东教育》2005,(10):24-25
《飞夺泸定桥》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生能正确理解“飞”“夺”二字的含义,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是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运用对比的方法,读议结合,层层突破。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日。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实行了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以后,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孜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红军战士在长征中遇到了千难万险,其中最艰难的要算翻越大雪山了。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上,来到了海拨四千多米的大雪山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8.
《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文章结构紧凑,描写生动,情节曲折,用词准确,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是其中一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一些数值说得太绝对了,虽然看起来比较真实准确,但却不合情理。例如:“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在这里,“120公里”“55公里”无疑是非常精确的数值。对于军队行军作战,数字的绝对准确无疑是非常重要,但是结合红军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太可能有这…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研究课中,一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别开生面地把板书的词语与示意图巧妙地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设计巧就巧在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抢时间,攻天险,是全文的重点,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红军北上抗日向大渡河挺进,为什么必须夺取泸定桥?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示意图化难为易,把红四团和敌人抢时间、以及泸定桥为什么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道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图文结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通过对本学期社会学科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的初步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红军夺取泸定桥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征途中。上述说法,很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红军长征是为了抗日,使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产生混淆。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倾路线统治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是一次战略大转移。虽…  相似文献   

11.
《飞夺泸定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课文。该文精彩地描述了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22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的过程。最近,某权威报刊独家披露: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在此之前,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学习、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领会词句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意图。《飞夺泸定桥》一文的作者用词颇具匠心。如:课文一开头写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挺进”一词,表明红军战士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毫不退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勇往直前;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写敌人的行动,作者则用了“行进”,即“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用这个…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讲授红军的战略转移时 ,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泸定桥架设在大渡河上 ,红军长征的路线应是先夺桥 ,后过河 ,而教材的表述却是“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红军既已过河 ,还夺桥干什么?教材的表述是不是错了?我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质疑精神 ,然后对他说教材的表述没有错 ,为什么呢?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攻占安顺场渡口后 ,由于船的最大容量可坐40人 ,往返一次要一个多小时 ,按这种渡法 ,全军过河需一个多月 ,这是敌情所不允许的。当时架设浮桥作了几次探索 ,都失败了。……经过研究决定 :“一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 ,循…  相似文献   

14.
问:红军是怎样渡过大渡河的?答:1935年5月下旬,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战胜敌人和天险,从安顺场和泸定桥两处渡过敌人把守严密的大渡河,对红军的胜利前进具有很大意义.大渡河和金沙江同为长江上游,这年5月1日到9日,中央红军渡过了金沙江,经会理、德昌、泸沽、冕宁直扑大渡河,准备从安顺场渡河.蒋介石妄图凭借天险在大渡河边消灭红军.他命周浑元、薛岳、吴奇伟等率伪中央军尾追红军;任四川军阀杨森为大渡河守备指挥,倾全部兵力增防雅安、荥经、芦山、宝兴各县;急调刘湘的一个旅驻守富林和大树堡;又派刘文辉的二十四军扼守安顺  相似文献   

15.
梁衡 《科技文萃》2005,(8):178-181
泸定县,因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而名扬天下,在县城边为纪念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建一纪念公园,园内有一"四歌亭".亭内立一四面体石碑,碑的三面各刻有一首歌,连词带谱.这三首歌说出来都是赫赫有名.第一首是<歌唱二郎山>,第二首是<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第三首是<康定情歌>.  相似文献   

16.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1.导入:为了北上抗日,红军冲破了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经过万水千山,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今天学习的课文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飞夺泸定桥(板书课题)。2.读题。让学生讲“飞夺”是什么意思?谁飞夺泸定桥?结果怎样?  相似文献   

17.
一、《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提到的大渡河泸定桥是什么样的?泸定桥的铁索是怎么装上去的? 泸定桥又名大渡河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这座桥始建于清朝康熙40年,即1701年。桥西是笔直的海子山,桥东是海拔3000多米的二郎山。桥全长103.7米,由13根铁链组成。每根铁链都有八、九百个环扣,重约3000斤。  相似文献   

18.
《飞夺泸定桥》一课,在第一节和第六节中分别两次对泸定桥地势险要的环境作了描写。为什么不将这两节中的环境描写合在一起写呢?只要我们细心地读课文,就会发现这样写的妙用。 第一,描写目的不同。第一节中只写了“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只要我们细心一读,就可知道;这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的,是在向读者作简单的介绍。第六节则不同,是作者站在红军战士的主观感觉的角度写的。红军战士经过二十多小时的急行军,抢在敌人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长征已成为一个久远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吧! 红军在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河,折回黔北; 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旋经天全、芦山、宝兴,翻越了  相似文献   

20.
尘衣 《初中生》2005,(28):10-15
印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了北上抗日,70年前的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翻越老山界,跨过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跨越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它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