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电影中以"异国情调"展现出来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落后、传统/西方先进、现代"的二元模式。近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危机》,一方面展示了一个"太现代"的当代中国形象,但另一方面也以象征化的手法,表达出对传统中国已成符号、现代中国沦为废墟的文化观念;《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将中国建立在与印度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想象成新旧交融、中西混杂的形象,印度才是原始的、传统的、野蛮的;《碟中谍3》中将"摩天大楼"、"老式公寓"和"江南古镇"确定为上海形象的三个侧面,并以相对平和的心态予以了展现。可见,西方电影中的中国想象是多样的、复杂的,其所传达的文化观念也是有差异的。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西方电影有意隐藏自己的政治偏见,采取某种文化认同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沈占云 《图书馆》2005,(5):56-58
文章对《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测评的理论史纲》一书进行了解读,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特点与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理念与实践是加拿大传播学者达拉斯·斯迈思密切关注的理论命题。斯迈思在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两次调研,为其独特的传播理论谱系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本研究基于对斯迈思档案材料、调研笔记和未刊手稿的文本细读和知识社会学分析,以“达拉斯·斯迈思在北京”为线索,探讨中国问题在西方批判传播理论生成过程中的角色。研究发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理论的历史性探索,不仅为斯迈思打开了理论视野,也成为其传播思想形成的关键线索,中国问题在其中扮演了从对象到坐标的历史角色,激发了斯迈思在西方批判传播理论内部重新思考文化的政治经济属性议题,促使他发生有别于其他任何同辈学人的“唯物主义”转型;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既包括他两度访华的经历、其本人深陷西方批判传播理论论战的曲折遭遇,也内在于西方批判传播理论的全球互动和理论对话脉络;斯迈思关于中国问题的思考所彰显的激进性,甚至撬动了西方批判传播理论“再度马克思主义化”的进程。本研究突破了“西方思想/中国实践”的二元论叙事,在西方批判传播思想内部讨论中国的历史角色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为打开传播思想史领域的“灰色地带”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学研究应妥善处理好理论资源与中国问题之间的关系:借鉴域外图书馆学理论而非食洋不化,尊重中国传统藏书理论而非食古不化;注重考察它们在处理当前中国图书馆学问题时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图书馆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理解是非学术化和教条主义的.其结果就是在各种非议中,传播研究本土化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与它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传播的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自觉,它总体来说可以被形容为中国学者在与西方学术对话过程中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6.
赵佩纯 《图书馆》2006,(3):31-32,114
文章对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一书进行了学术评介,认为范著的基础建立在科学方法上,因而是一部信史;而在叙述上则充满了激情,全书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论在其学术架构中将中国文论的议题把握为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质乃是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只有通过对这个镜像的探究,中国文论才能更明晰地洞察和把握自身的问题,进而向西方世界明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特色之所在,以求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中为中国文论重塑主体性,推动立足于中国问题意识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8.
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往往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三者惟有达到统一,学术史才能既反映学术的变迁,又揭示学术的思想价值。范并思的新著《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一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把史、论与方法较好地统一起来,是一部具有长远价值的图书馆学学术史著作。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9.
尹鸿 《今传媒》2011,19(3):18-26
回顾中国传媒业近几年的发展,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规模、增涨幅度以及组成结构都发生着迅速变化,新媒体成为了近年来传媒领域的热词,同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与杂志相比,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无论任何一种媒体都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如今传统媒体面临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移动技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可能,媒体必须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把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人力同技术等优势相融合,使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越来越好。本期选取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副院长王雪野副教授和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诸平三位专家特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范并思教授的《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悉心梳理了在20世纪中西图书馆学发展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和文献,为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读书治学的门径.  相似文献   

11.
赵莹 《中国图书评论》2020,(10):114-119
庚子年,世界巨变。7月,读到张晶先生的《偶然与永恒: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建构意义》(以下简称《偶然与永恒》),猛然打开一道一直在摸索的门,开启后便觉豁然开朗,找寻到了解惑之密钥,眼前一片生机盎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形态,且与当代西方文艺美学有着大不相同的话语体系。近代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多以西方文艺理论体系为根基,在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文艺创作也逐渐向西式风格靠拢。无论在文艺创作领域还是文艺理论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渐有式微之势,且无法系统建立起与当代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有力见证者,更是高雅文化的象征.其意义的轻重取决于读者的解读,故塑造的"想象界"和读者生活的"实在界"存在一定距离感.但随着电视的兴起,这种距离感实质上趋于消失,甚至"想象界"覆盖了"实在界"而成了主导.在文化理论学家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下,反解释、无深度、无中心等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成为这种距离感消失的真正动因,电视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所传递的信息实际上被商品化所笼罩,受众则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陷入接受文化的迷途.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艺理论的批评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是,使中国研究者不仅熟悉和掌握了西方文艺批评的整套术语、观念和方法,而且还能在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中加以运用,大大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是同情报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相关的,两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本文从情报学理论演化的视角出发,考察在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初创期、恢复发展期、改革探索期、深化发展期、转型创新期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情报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的作用及影响。针对当前我国国家战略和新一代信息基础环境下情报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面对的变革挑战,从情报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情报学与数据科学双融等方面探讨情报学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指导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和科技情报工作实践,包括:科技情报工作要坚持为决策部门提供广快精准的情报服务和智库咨询、为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供情报支撑,基于学科双融的综合集成理论框架实现情报工程智慧化。文章最后从科技情报事业的理论新动力、科技情报工作的学理基础以及融合DIKW信息链的新型科技情报工作等方面对未来十年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参考文献73。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近年来大陆新闻传播学界使用得较为频繁的理论工具之一。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较为成熟的形态,源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据笔者统计,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对这本书的引用即伴随着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运用,频繁地进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学术视野,进而言之,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如何理解霍克海默或阿多诺的思想,实质上是与他们怎样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范并思教授的著作<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是近年来影响甚广的巨著.著作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辉映,折射出20世纪西方与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7.
吴永贵  邵琨 《出版科学》2007,15(1):94-96
本文在回溯我国书目著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2006年卷《中国图书年鉴》主体部分的"年度重点书简介"栏目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栏目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书目,在全面集中展示各年度图书出版精华,深度报道反映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为科研、教学和历史提供系统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互联网发展30年以来,网民从单纯的上网用户,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到今天已经成为互联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网民。考察30年中国网民发展历程,就是考察中国民众的变化过程、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本文基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以年代为阶段划分,从网民群体的视角,深入互联网的每个阶段,梳理每一年代网民的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分析各个阶段网民的群体画像,结合法律、科技、社会等多个视角洞察中国网民的演变。即:1990年代互联网资本热潮激荡下,先驱网民绽放理想与激情;2000年代网民逐渐成为互联网主体,开启大众化进程,弥合性别鸿沟;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爆发,迎来全民上网时代;2020年代大规模同时在线,引爆智能物联新阶段。本文认为,中国互联网的过去和未来,为人民,更靠人民。无论是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拓展和国家软实力提升,抑或网络时代的治理现代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网民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将是真正决定性的力量。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相似文献   

19.
汉成帝命刘向、刘歆等人校书,历20年而有《别录》、《七略》问世,奠定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基础。若从汉代算起,目录学发展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研究目录学的著作历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