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旧有的隐逸文化和唐代特殊的隐逸风尚为杜甫的隐逸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杜甫人生的主要方向,道家的隐逸情怀是辅助其思想成熟的工具。在其一生中,间接性的贯穿着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情怀调节了诗人困顿时的情绪。  相似文献   

2.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之际的诗人吴伟业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他是懦弱的文人,也是政治的失败者和牺牲者。特殊的时代背景、困顿的家庭生活以及自身性情的影响使他一度产生隐逸思想。拟从其隐逸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入手,在对他不同时期隐逸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吴伟业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世人对吴伟业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杜甫一生心系朝廷,追求事业,富于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但综观他的经历和文学创作,似乎还接受了陶渊明的影响。特别是他后半生“飘泊西南”期间,他还写过不少表现安于隐逸闲适思想的作品。如何认识这一复杂的现象,杜甫的思想、创作和渊明有哪些异同,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隐逸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自其产生时就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隐逸,本身就是一种对政治的态度。隐逸思想在其产生后对后世士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仕和隐逸的思想,根植于士人的血液之中,成为调节其进退出处的依据所在。士人隐逸思想的产生渊源,既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隐者,也可以从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窥得一二。隐逸思想背后蕴含了士人对道德的坚守、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及对社会的批判。研究先秦时期的隐逸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士人的隐逸思想渊源,从而对隐逸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描绘隐逸生活,《论语》已见端倪,《庄子》又津津乐道。但作为文人自我人生的体验,并独辟文学题材来抒写这种体验,是在汉魏六朝时代才形成一种时尚。这时期的辞赋以隐逸为题材,独具风采,它第一次全面地揭示了隐逸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隐逸文学的成熟。这是因为,隐逸赋家创作了大量地作品,展现出多种类型的隐逸思想意念追求,表现了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同时又积累了隐逸赋创作的独特经验。就这个专题,赋学界目前尚欠系统探讨的专论,本文试图以补其缺。  相似文献   

7.
盛唐诗坛流行隐逸,但是杜甫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他有过归隐的情结,甚至为归隐作过努力,但是,最终他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对壮游时期、“度陇客秦州”时期、成都草堂时期的分析可见杜甫的归隐情结,以及他最终放弃归隐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以往只强调其与道家的关联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画的发展是同隐逸人格精神的发展相始终的,它是隐逸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思想始终贯穿于山水画中,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唐时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韩愈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认识以及韩诗对于杜诗的学习都受制于韩愈独特的诗学思想,韩愈关于杜诗自叹身世和“穷苦之言”的认识在杜诗接受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校花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4):56-61,68
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起了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寄予其忠君报国的思想、多病身世之慨叹的重要载体,是杜甫伟大人格和高超诗歌创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杜甫的疾病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成就巨大,并对后世疾病诗的创作起到了表率作用,引发了大量相关题材作品的涌现。  相似文献   

13.
杜甫富有儒家传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不仅集中表现在他的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思想中,也鲜明地反映在他对乱世亲人的关爱与牵挂上.纵观杜甫创作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诗人想望家乡、牵挂弟妹、照顾妻子、抚育子女,可谓是万虑丛集,操碎柔肠.解读杜甫诗歌,诗人堪称怀乡恋土的赤子、棠棣相依的贤兄、百结柔肠的良夫、舐犊情深的慈父.杜甫描述人伦亲情的诗歌,十分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儒家仁爱情怀和宗亲观念.  相似文献   

14.
杜甫作为盛唐伟大诗人,虽没有完整的文学批评专著传世,但纵观整部杜诗,其精深的诗学思想都集中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本文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杜甫诗集中的论诗断句并将之纳入到杜甫论诗诗的体系之中,从而完善杜甫的诗学思想,并试图从杜甫对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创作及评论中探讨杜甫诗歌的文学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舞台上,杜甫虽是一个失败者,但在其传世诗作中却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治国安邦思想。本文从对杜诗的解读入手。对其治国安邦思想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通过渲染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认为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将他的失败归为天命塑造了智圣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关系,提炼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忠贞的品质,塑造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志在恢复汉室,与天命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在上天面前他注定失败这一不可调和矛盾,刻画了悲剧英雄的诸葛形象;采用比拟手法,以物喻人,塑造了神明般的诸葛形象。杜甫塑造出如此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基于他晚年生活在成都、夔州两地,有机会探访相关诸葛亮遗迹,感受蜀人对诸葛亮热爱;诸葛亮北伐大业未成的功业"残缺美"又激起功业上同样不得意的杜甫强烈共鸣;杜甫不自主将诸葛亮作为自己形象代言人也需要将诸葛亮提升到一个高度。杜诗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定型化了诸葛亮形象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叶太平寺泉眼曳,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曰一为野同谷七歌冶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曰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太平寺泉眼》,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一为"同谷七歌"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