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鹏飞 《现代语文》2009,(4):154-156
新材料作文是2006年高考后的一种新提法。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2006年全国卷1、卷2的作文题提出来的。自1999年起,全国卷作文一直是话题作文,2006年调整为材料作文——但又不同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材料作文。那时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议论文。如果没有解读出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作文,就会被判为偏离题意。新材料作文与此类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2.
张军 《考试周刊》2007,(30):37-38
"阅读是作文的源泉,真情是作文不朽的生命,创新是作文永恒的追求。"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真情在作文中流淌,让创造性思维飞扬出生命的火花,本命题站在新课标的角度解读"阅读——真情——创新"与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放翁的一声浩叹,弥漫着人生的无奈和苍凉。是的,世事难料,难料世事,人生这部书太难懂,太耐读。虽然,人还是喜欢读这本书,尽管解读的形式千差万别。文人对人生的解读,一般喜欢形诸诗文,形诸诗文的人生,会让他人更难解读。为赋新词而说愁的时候,不一定就是愁有千千结的日子“;却道天凉好个秋”,可能恰恰是满腹愁怨无法排遣的遮掩。也就因为如此,便给阅读者创造出了无限丰腴美好的天地。所以,借人之诗文读人之人生,是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总问我写作文有什么窍门?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作文。此问的提出,一是表现了你们相学会作文的急切心情;二也表现出你们对作文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其实,作文是一种技能,说白了,就是一种本事,像琴棋书画、武术功夫一样。既是本事,则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怎样形成如此本事呢?想必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一个“练”字。  相似文献   

5.
本期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作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唐朝诗人王维在《终南别业》中的诗句。《唐诗鉴赏辞典》是这样理解这句诗的:①诗中有画,天然是一幅山水画。②揭示了诗人心境的闲适。③可领悟到世事变化无穷,求学探究亦无穷。④这里面透露出一种消极无为、超然物外的避世思想。⑤这种思想在今天已不合时宜……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中学生作文表现出的种种“顽疾”,“绿色作文”如一阵清新之风,让假、大、套、空等作文自感汗颜.“绿色作文”倡导“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生命:写真实生活,展生命轨迹”与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表现自然纯真的我,可谓是不谋而合.可以说日记是彰显学生“原生态”,即绿色作文的一种写作样式.但日记该怎样让作文表现出“原生态的自我”,让学生作文既快又好地向“绿色作文”靠近呢?我想:  相似文献   

7.
《鹿鼎记》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作者金庸运用狂欢化喜剧、讽刺性喜剧、幽默喜剧三种形态及高超的喜剧手法以观察社会,解读世事,使该小说成为其喜剧性小说中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作文时总表现出几种现象:一、没有写作兴趣;二、觉得没有东西可  相似文献   

9.
对高考作文“话题”的解读新时期以来,我国普通高考的语文试题先后出现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作文题型。其中,“材料作文”是对“命题作文”的拓展,而“话题作文”又是对材料作文的拓展。这种拓展不仅表现在形式由简单走向复杂,更表现在内容由一元走向了多元,思维由线型走向了综合。这种拓展,与其说是命题者为了避免应试中的“押题”所致,不如说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中学语文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语文的功能开始由单一的工具性转向工具性兼人文性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话题作文”仍被视为一…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能力实际就是守护自我生命、关怀自我生命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在课程标准解读的精神指引下,教师应该回归作文教学的本原,通过有效的教学与评价,让学生在生命感悟与体验中,涵养写作兴趣,培植写作动机,积蓄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有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疼,常常冥思苦想,却无从下笔,最终寥寥数句,穷于应付。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其实作文也是一种倾诉,是心灵的沟通,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作文的特殊情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学会关照社会,关照人生,那么,我们的作文就会既贴近现实,又有思想的深度,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