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在晚清学界以“狂”名著称,与林述庵及另一林某并称福建“三狂生”。林纾性格狂荡不羁,表现出不与世俗合作的态度,因此屡遭世俗的诽谤。林纾对此虽有所觉察,但狂傲之气至老仍未收敛。林纾青年时期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科举之路,有着很强的功名观念。但由于性格的孤傲、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清朝官场的黑暗,林纾追求功名之心逐渐淡薄,最终从“仕进”走向“隐退”。  相似文献   

2.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期,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奔腾而来时,林纾曾自不量力,以旧札教和古文的卫遭者自居,率先跳出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因而遭到新文化阵营猛烈的反击。林纾也因此在文学史上被盖棺论定,成为封建复古派的典型代表。对这一桩历史的公案,是非早已判明,无需后人再来斤斤计较;然而对林纾这一个“人”,“盖棺”亦未必能“论定”。  相似文献   

4.
林纾与“学衡派”先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敌人,这其中有内在的联系。林纾对包括“新文化派”和“学衡派”在内的后辈人物产生过影响。作为他们共同的老师,不论学缘关系远近,影响大小如何,林纾总以言传身教,或作品流布来影响生徒和后辈。林纾与“学衡派”这种内在的联系可以通过考订三个关键人物对林纾的维护来确证。这三位人物就是吴宓、胡先骕、李濂镗。  相似文献   

5.
开展研究生英语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柳虔林在过去的几年里,以我院(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生英语课外活动”的蓬勃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与促进了我院的英语教学,极大地活跃了英语学习气氛,并由此产生了多方面的“增值效应”。本文首先介绍我院研...  相似文献   

6.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纾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 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林纾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因此被文学史疏远。所幸“文言”与“西学”在林纾笔下情投意合,称道者众,为“小说”扶正立下汗马功劳,又与新文学启蒙不期而遇,其文学修为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时可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同时,根据文中对“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大致相同这一特点,宜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指导学生掌握“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的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福州寿山石界有句俗语:石出寿山,艺出樟林。鼓山镇樟林村是福州市寿山石两大雕刻派系中“东门派”的发源地之一。在樟林村能让每个人感受最多的是这里大街小巷的寿山石石雕琳琅满目,仿佛进入了一个寿山石艺术的天堂。樟林小学按照晋安区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特”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以“传承寿山石悠久文化,感受寿山石雕刻艺术”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11.
学会爱自己     
你说你现在比较担心自己的“胖”而从前并不这样,是否想过,你现在的这种担心代表什么?林老师想说,这代表着你现在更多地“关注”自己,这是我们的内心成长的表现,所以,首先为你的成长喝彩!在“关注”自己的同时,林老师更期望你能更多地“关心”自己,更多地“爱”自己。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黄人与《小说林》之关系有多种说法,以主编说影响最大。通过对《小说林》相关史料和黄人在《小说林》刊行其间的行迹的梳理,知黄人主编《小说林》的可能性不大。学界依循惯性思维,且受外界因素干扰,所得三种结论均不够严谨。黄人撰《发刊词》主要出于小说对“开民智”等弘扬“吾国文明”的重要性;撰写的原因,为受友人所托。黄人虽可能熟知《小说林》运作,但不是主编,而是“主要供稿者”。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办学的水平和质量。无锡市东林中学在实行两校合并、资源重组、优势互补的背景下,提出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办学新思路。 秉承传统走向文化 当你来到无锡市东林中学,一定会被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写的校名所吸引。校门旁绛紫色的花岗岩壁墙上,镌刻着“无锡市东林中学”几个俊朗而带有书卷气的金色大字。冯老50年代曾在这里教过书。学校的北侧,便是闻名江南的“东林书院”。步入校门,跃入眼帘的是“用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办学理念。 东林中学由原无锡市十一中学和十二中学两…  相似文献   

14.
从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入手解读林语堂的“一捆矛盾”,认为林的一生其实并不矛盾,他将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兼收并蓄,以“中庸”为主线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复杂而和谐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汕头林百欣中学创建于1988年秋,系香港知名实业家林百欣先生伉俪捐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94年,该校便跻身于省一级学校的行列,成为当时全省建校时间最短的省一级学校之一。近几年,该校提出“向教科研要质量”,确立了“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教科研提高师资素质,以教科研提高办学质量,以教科研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把学校管理的重心由教育教学常规逐步转移到教育科研上来,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逐步走向一体化。学校突出教科研活动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引导意义,以“课题研究”这一“精品”带动教科研与教…  相似文献   

16.
备课资料库     
资料一: 《桃花源记》的五次悬念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全过程,写得若有其事而又离奇神秘,曲折回环,引人入胜。文中设有五次悬念,五次曲折。   一悬:“忘路之远近” (怎么办 ?)一折:“忽逢桃花林” (一喜 )  二悬:“复前行,欲穷其林” (会怎么样 ?)二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一疑 )  三悬:“初极狭,才通人” (怎么办 ?)三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惊 )  四悬:“不足为外人道也” (会怎样 ?)四折:“诣太守,…  相似文献   

17.
林纾,作为古大家,既兢兢于古,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化意义,体现了雅俗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林慧敏 《江苏教育》2007,(19):16-17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听到门外有个稚嫩的声音问道,“林校长,有位外国老师找您,我们可以进来吗?”“请进。”只见四(1)班的钱沛升同学轻轻推开门:“林校长好!”说着鞠了一躬,“这位外国老师要找您。”随后转身对着外国教师说:“这位就是您要找的林校长。”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一批湘乡寒士以程朱理学为“体”,以湘军和桐城派散文为“用”,亦文亦武,苦苦支撑了清王朝的危局。湘乡理学集团人文品格的特征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献身热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拼命精神,“诛天下之贼”的暴力意识。这个理学集团的成员都曾接受贺长龄的影响,与其他理学集团互有联系,遥相呼应,一度造成较大影响。他们在学术领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他们强调“变通”,以“识”补“学”,由“干”出“才”,终于以独特的群体形象自立于历史之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成为晚清的某种“人文样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火力发电厂采用末端治理和生态企业两种模式的现状与不足;分析了火力发电厂所具备的构筑生态工业园的基本要素;构筑了发展火力发电厂生态工业园的具体方案:以“正在运行的火力发电厂”和“新建火力发电厂”为核心企业,建立铝-电、煤-电-气、林-电-纸、石化-电力及以“合成气园为基础”等生态工业园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