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宣传对象;90年代以来,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现。  相似文献   

2.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3.
在1978-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中,深度报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发展于90年代;以国内经济报道为主要内容;以解释性与述评性深度报道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4.
对于后世的实证主义传播研究而言,由于时间序列的递进以及方法论资源、研究组织结构的预备役,使得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占据了其学术前史中的一席之地:其一,彼时的维也纳学派由于其"科学的世界观"中对于科学化、经验、逻辑构架的强调,以及维也纳学派诸多学者因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迫害而移居美国,该学派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对于美国实证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二,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也见证了实证传播研究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开创性行政型研究的"经济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初期成长,因而也对实证主义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拔乱反正。到80年代的基本建设,到90年代末初步实现大面积对外传播,取得了实质性的建设成就。这离不开对外传播观念的演进.其中包括服务意识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谈话类节目逐渐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并成为社会中的文化景观。本文从谈话节目本身的审美内涵、语言传播符号的审美追求、非语言传播符号的审美三个方面论述谈话类节目的传播美学。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的多元化,跨国电视传播格局也发生了新变化,纵横交错的传播竞争架构业已形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多受众,作为其主要传播特征之一的"新式新闻"传播方式--将新闻信息与娱乐相结合,或者说寓新闻宣传于娱乐、文化传播之中的娱乐性新闻--日渐盛行.  相似文献   

8.
王芳 《现代传播》2003,(4):96-99
互联网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但是它的传播研究却是近十年的事情.本文评述互联网传播研究现状,以中国大陆主要的传播类期刊为例,对207个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结论是在目前互联网传播中,一般性的、综述性的研究多,涉及具体层面的研究少;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少;主要是依据传统的传播理论研究互联网,而互联网理论创新少;研究局限在新闻传播视野,跨学科研究少.  相似文献   

9.
方兴未艾的多媒体数字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报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计算机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报业在进入21世纪后,数字化步伐加快加大,传统报业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已经并不断与各类新传播介质、新传播终端实现对接、融合,并产生出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传播学是一门以科学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科学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首届科学技术传播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的召开和1996年《科技传播研究》一书的出版,是科学传播学在中国进入创生期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在沈阳地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沈阳的一些爱国青年通过建立进步团体,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工人运动,促进了沈阳党组织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的传播已由传统的印刷、电子传播阶段逐渐转向网络传播阶段,继而,对新闻、知识、信息研究的网络传播学也逐步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3.
透明传播观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大众传播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播的自发性、互动性、平等性日渐突出,人际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主流,媒介融合形成趋势.文章以体认哲学为理论框架,深入研讨后大众传播背景下传播观念的嬗变,指出了体认传播观是对透明传播观的传承和延续,又强调了对其的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播政治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对上个世纪初以来的媒体改革运动的关注和主张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社会实践性的表征,表明传播政治经济学非一般性的学术自足性研究。面对新的实践背景,需要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组织传播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在我国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科。经过20多年我国对组织传播的研究,中国的组织传播从引进、到形成、再到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规律、传播模式以及传媒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的采集、信息内容的叙述方式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传播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过去50年间关于雷锋题材的主要影像作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视纪实影像作品)进行关注、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雷锋本人和雷锋精神在大众影像传播中所表现出的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思维主导下的“先进典型”到90年代逐步通过影像纪实转变为“鲜活面容”,雷锋的形象也经历着一个由“被塑造”转化为“被还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趋向理性,纪实影像传播有助于提升媒介的公信力,同时也有助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培育出平实而良性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杨珍  崔赟 《新闻界》2013,(13):12-15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体育文化与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归纳,从宏观社会学语境中体育文化与媒介传播的关系研究、民族主义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研究、政治经济学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所蕴含的社会权力关系研究、全球化语境中体育文化传播的跨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大型晚会日渐成为各电视台、频道树立品牌形象、展示实力、争夺收视的竞赛场。在大型晚会的宣传工作中,如何引入成熟的整合营销传播理念成为重要命题。整合营销传播(IMC)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营销传播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美国广告代理商协会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考察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影视译介与传播过程,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美学热”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过程的特征、规律和效应做出阐释。研究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借助影视传播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其成功的传播实践为跨文化交流赋予了“审美”与“启蒙”的象征价值,也为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奠定了观念的基础。本文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文勋  张文颖 《现代传播》2019,(11):102-10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为止日本电视内容的海外传播已有60余年历史。近年来,日本电视内容输出额节节攀升,发展势头良好,有可能超越韩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电视节目输出国。电视内容逐渐成为推动其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日本电视内容在国际传播中根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受众的需求,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