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求师”     
宋朝的杨时,有一次去洛阳见他的老师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盹,他便站在一旁等着,那天正好下大雪,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积得一尺深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生动地表达了杨时求师的迫切心情。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而学习,是必须要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这样便为创造一番事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切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这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上.情况也一样。如杨振宁的老师是芝加哥大  相似文献   

2.
北京高校培养“两课”学科带头人 11月4日,北京高校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学科带头人拜师会,14名中青年专家和青年骨干教师拜著名学者为师,接受著名学者的科研指导。这是北京高校培养“两课”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举措。据介绍,至今共有26名青年教师拜著名学者为师。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拜著名学者为师,利于提高“两课”教学的整体水平。这些青年教师中  相似文献   

3.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文章开头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托古立论,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有的甚至说“劈头一句,就是从正面立论,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原来是中学语文教师,后来阴差阳错,成了一个学者,大学教授;近几年又阴差阳错与中学语文教育发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过我还是坚持了一条,就是把自己的发言定位为“门外谈中学语文”,即是既看清自我的局限:毕竟不在教学第一线,也不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专家,所发表的意见只是“仅供参考”,做不了数的;另一面又自有一种自尊与自重:“门外”也有优势,至少是“旁观者清”,不会为利害关系而蒙住了眼,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6.
明代学者、画家董其昌,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句话,强调了“师前人”与“师造化”的先后顺序,可谓真知灼见。凡是有过绘画经历的人都知道,不掌握规范的程式性的程序而直接面对自然创造艺术形象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反过来看,一味地强调笔墨神韵而忽视具体的物象,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虽然“笔墨神意”非常重要,但是“舍形无以求意”。因此,让笔墨与造化并行,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理念,并指导着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李可染、黄胄、叶浅予、李苦禅、陈子庄等人的绘画,皆遵循这一法则。不过,他们对笔墨程式与自然造化的关注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7.
在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泉城济南,有一所百年老校———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该校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其中有“济师人”引以为骄傲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学者季羡林等老校友。如今,“济师人”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发扬光大,于1990年成立了烛光文学社。  相似文献   

8.
师:课文题目中,两个简单而通俗的动词——“说”“做”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文章中,作者并非只用“说”“做”这两个动词,而是用了很多不同的动词去代替这两个词。同学们找一找,在描述闻一多先生的学者身份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去塑造闻一多先生的“做”?  相似文献   

9.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10.
一直到那天,力气耗尽,但也没任何办法把小伟“拖”进教室,方才让我感觉到多年为人师以来最无力的挫败感。看他抱头坐在教室门外号啕大哭,我也抑制不住了眼泪。  相似文献   

11.
国内动态     
最近,我国21个省市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其中还有毛泽东曾就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湖南一师和湖南三师,也派代表出席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并递交了研究论文。 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坚持、运用、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讨论。大会根据与会代表所交的论文划分为  相似文献   

12.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3.
“师”无疑是韩愈《师说》中的最核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始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在文中给“师”确定了一个特有的内涵,这似乎是明白无误的。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师说》这一篇文章中,“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是有变化的。人们都注意到韩愈所说之“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而非别的,却忽略了“师”也应有其特定的内涵。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道”是如是所指,那么“师”当然也就是指传授孔孟之道的师了。进而,所谓“受业解惑”也应当都是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了。可是从第1段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又是…  相似文献   

14.
美点赏析《有些人》以独特的心灵视角,摄取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景点”,挖掘出凡人琐事中所包含的深厚意蕴,给人启迪,给人遐思。第一件事:女老师坦诚地向学生请教“挖”字的写法。事虽小,却正是该师学者风范的真诚体现,是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儒家要义精典而又鲜活的解释,也是对天下莘莘学子无声的告诫——不要强不知而以为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而更为可贵的是,老师这一小小的举动竟“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第二件事:作者通过写米店老板一句简单的台词——“不敢”,却毫无含糊地向天下商人昭示着一种“…  相似文献   

15.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教材、教学用书,一方面讲《师说》开头的二“师”含义相同,都作“老师”解释,一方面又节外生枝,弄得是是非非。如1993年的教参上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见《新编中学语文教案》语…  相似文献   

16.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道理。先举“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例来论证。接着论证什么人可以成为老师,古代求学的人为什么必定有老师等观点。在这里作…  相似文献   

17.
7块铜板     
<正>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7块铜板。这是参与制作军旗的裁(cái)缝朱菊英留下的,现在已被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那是1927年9月初的一个夜晚,“咚咚咚”,有人敲了几下修水老街老裁缝梁幼陶的家门:“梁师傅,请开门!”门打开了,门外走进来一位身着军装的帅气男子,浓眉毛,大眼睛,高鼻梁。他肩上扛着一卷红布,一进屋便微笑着向梁师傅做起了自我介绍:“我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何长工,想麻烦梁师傅给我们做100面旗子,我可以多付给你们一些工钱。”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条要求不只涉及教师,同时也适用于学生,适用于教和学两个过程。教学中,对旧知识要温习、巩固,“学而时习之”;同时,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新的创获,要用思想去领悟出新义,形成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朱熹也精辟地阐发过这一思想。他说:“学者不可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温故而不知新,不足以为人师矣。”  相似文献   

19.
一、以何为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初语二册《<论语>六则》) 这句话人教社编的教学参考书译为:“孔子说:‘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这样理解,值得商榷。“可以为师”,究竟是谁“为师”?需作认真分析。先从句子的结构着眼,“可以”应是“可以以之”的省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笑     
扣分一晚熄灯后,一室友为大家唱起了那英的歌。正当歌声进入高潮时,一束灯光从门上的玻璃射了进来。就听门外寝室老师生气地问道:“谁唱的?”不知道是哪位室友说了一句:“那英。”寝室门外老师生气地吼道;“那英,扣你们寝室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