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研究屈原的放逐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屈原的作品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足,司马迁《屈原列传》的记载又语焉不详,致使后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难.屈原究竟被放逐过几次?放逐于何时、何地?历来的研究者曾对此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迄今尚无定论. 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在这里也提出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同人.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3.
性格之于命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以至于让境遇相似的两人走向完全不同的终点,恰如《史记》中同传的屈原与贾谊。屈原的一生,也曾走过“王甚任之”,不幸“谗谄蔽明”而遭疏远放逐,但他“存君兴国”,然“终无可奈何”,当再次被放逐就是“怀石汨罗”,时六十三岁。  相似文献   

4.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5.
竭忠诚以事君 伏清白以死直——屈原政治人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竭忠诚以事君伏清白以死直——屈原政治人格初探黄颂严亚明屈原“事君而不贰”,却为君主所“远迁”,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最后自沉汩罗,实践了其“伏清白以死直”的政治誓言。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他“竭忠诚以事君”,又何故会“自令放为”呢?笔者以为,要...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楚怀王,人们心目中,便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庸碌无能、荒淫奢侈的昏君形象。楚怀王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在今天的银幕上、舞台上都将他如此丑化呢?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恐怕主要是因为他放逐了贤臣屈原。屈原果真受到楚怀王的迫害吗?证据又何在呢?恐怕又主要是依据屈原的《离骚》,据说屈原在《离骚》中指斥了楚怀王。其实这是一桩冤案,既  相似文献   

7.
姓氏漫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课文注释为:“楚国王族的同姓。屈、景、昭三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屈原姓什么?为什么“楚之同姓”又分为屈、景、昭三氏呢?这就牵扯到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关系、作用、称呼等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阅读古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最早的姓。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会意,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是同姓。《说文》也说,“姓,人…  相似文献   

8.
屈赋直言“伯夷”者二,《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悲回风》“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王逸《章句》引《史记·伯夷列传》释之,以为《橘颂》、《悲回风》中的“伯夷”乃“孤竹君之子”,“叔齐兄也”;洪《补》进而引韩愈“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之颂,以为“屈原独立不迁,宜与伯夷无异,乃自谓近于伯夷,而置以为像,尊贤之词也。”又,《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明]周拱辰《离骚草木史》以为“指夷齐事”,“言采薇而惊来女子之讥,遂弃薇而饿,白鹿又何以佑之,而荐之乳乎?”[清]毛奇龄《(天问)补注》复证之:  相似文献   

9.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10.
《楚辞·九章》中的《惜往日》是一首兼有叙事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叙述了爱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从事变法,以及后来遭谗放逐直至沉江自尽的过程,“大声疾呼,直指谗臣蔽君之罪,深著背法败亡之祸”(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四)。对于研究屈原的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来,还有等于深入,且不说它的作者问题,曾国藩、许学夷、吴汝纶等主张非屈原之作,至今意见不一,未有定论,即使对于它的结构和法治思想的具体表现亦可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后面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读元散曲,会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历代文人心目中地位高得差不多成了楷模的屈原,在这里却一下成了揶揄、嘲笑的对象。试举几例子下: “曲状元”马致远有一首[双调·拔不断]小令:“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这后两句是针对《渔父》中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句而发的,以为当醉当醒各人听便,毫无必要去争论,  相似文献   

12.
屈原年表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对他的生平、思想和著作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记载,为后代屈原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关于屈原的生卒年,放逐的次数和时地,作品的篇数及产生的年代等问题上,或只字未提,或虽提及,但由于记载非常简略,再加上后人理解上的问题,致使在上述问题上众说纷纭。近代及受当代学者,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已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不少问题上已经逐步趋向一致。笔者仅就前人研究的成果,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或择善者从,或择众者从,最后草成年表,以为屈原及楚辞爱好者的一点野芹之献。  相似文献   

13.
《招魂》的作者是谁?历来都有异议.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千余年来主要有如下三说:一是认为屈原作以招楚怀王的.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吾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清代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沿其说而认为《招魂》是屈原作以招楚怀王的:怀王为秦虏,魂亡魄失.屈子恋君而招之,盛言归来之乐,以深痛其在秦之苦也.“朕幼清以廉洁兮”,朕者,怀王也.“上无所考此盛德兮”,言怀王本有盛德,为俗所牵,曾不能成此盛德而罹祸也.“有人在下”,人,怀王也.是时怀王未死,故曰“有人在下”.“魂魄离散”,盖入秦不返,惊恐忧郁而致然也.张裕钊补充其说:  相似文献   

14.
蔺相如“使其从者”“归璧于赵”后,竟在秦廷上先发制人——直斥秦王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约束”,课本注为:“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对这个注释,笔者以为有两点值得一说。一、用于名词的“约束”当作何解?“约束”是一个复音词,其义有二:①盟约,规章。②诺言,信用。这两种解释,哪一种符合课文句中的意思呢?笔者以为是前一种。联系原文具体语境,我们似不难看出,蔺相如直斥  相似文献   

15.
屈原为什么要创作《天问》?王逸在《天问》叙中这样解释道: “……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一作瘁),彷徨山泽(一作川泽),经历陆陵,嗟号吴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一作瑰)玮僪佹(一作诡),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体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一作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王逸的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天问》的创作,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的:先是屈原酝  相似文献   

16.
<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生活是在湖南度过的,他的诗歌都是在湖南写作的。 屈原在放逐沅湘之前是不可能成为诗人的,他出身于贵族,当初是一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家,曾被楚怀王任为“左徒”。据《史记》记载,除屈原之外,只有春申君黄歇当过左徒。这是个显贵的职任,由贵族充任,可兼太子傅,可升令尹,因此《越绝书》卷十五《吴平》竟称“楚相屈原”。屈原充任此职的时候,“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深得怀王  相似文献   

17.
对于屈原爱国主义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毁誉不一的现象,问题的症结在于:屈原处于一个择国而仕的时代,为什么他执着地眷恋着祖国而不去?要想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必须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中原与楚国的关系史来分析探讨,才能有所理解,本文试就此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8.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往往会被不知不觉地转换成另外的问题:读经典有什么用途?有什么好处?转换了,我们还以为是同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这么关心用途和好处,那么也就不必回避,直接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用途,没有什么好处.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唯一可以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总比不读好.他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援引了一个故事:当毒药正在准备的时候,苏格拉底还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  相似文献   

20.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组学习,借助多种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分组查寻资料写成小论文。3.集体讨论,明确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各国国君不分国籍,广纳贤才,像屈原这样“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政治家、外交家,只要走出楚国,即可投一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