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十一年来,我一直践行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建构着自己的"小老师制"课堂教学模式。陶行知先生早期就提出了"小先生制"教学模式,让已经获得一定知识的小学生去教另一部分知识获得较少的学生。而我的"小老师制"教学模式,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指导或引领小老师在班级开展互教互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高丽芳 《中国教师》2013,(Z1):210-210
在讲授每节课时,老师们都要考虑如何教才能教好?怎样学才能让学生学好?怎没练才能练好?如何考才能考好?我归纳为一下几个问题,一、如何教才能教好尤其老师在实施学案导学上课时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的态度能力问题,上课时,老师的讲课的态度是最关键的,教学中,教师要能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转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努力消除学生"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郭智辉 《快乐阅读》2013,(30):78-79
自学是学生为了获取知识而独立展开学习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是以老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抓住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有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学生是坐着的老师,老师是站着的学生,老师是能让学生心灵共振的同伴。"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精彩的讲解不如学生有效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能者为师。据专家分析:相同的知识靠教师精彩的讲解,24小时后学生能掌握的知识不到10%;而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24小时后学生能掌握知识的30%左右。若能采用"小老师"教学,学生可掌握到  相似文献   

5.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相似文献   

6.
某老师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不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即使我考试得到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的言论我起初也感到很愤慨。对辛辛苦苦向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说出那样的话,不啻是大逆不道。然而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个学生说的话其实并没有多大错。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发生在本地的一件事。一中学因为语文教师缺编,新招收的高中一年级两个…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特别是理科的教学。要想学好物理,一定不能贪多求快,讲新课时要给足学生时间消化理解。老师要转变思想,不要被考试和教学任务牵着鼻子走。把脚步放慢一点,耐心一点,沉得住气,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体验学习和思考的乐趣,让学生有信心。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方法。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的教学形式沐浴着每一位老师,以往的教学,老师只注重如何教,忽略了如何学。目标教学法提出四大基本理念:一是让知识有更多的教育价值;二是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三是让每堂课都从提出明确的目标开始;四是让课堂更加自主开放。"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先学后教"成了课堂变革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姜晓东 《快乐阅读》2011,(24):60-61
传统的教学法是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影响了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点呢?一、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实现教学互动。激情能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才会投身于教育事业;激情可以  相似文献   

11.
正从教十多年来,用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只有少数同学在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得到了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失去了对求得新知的欲望。教师的教是为了考试,为考而教;学生的学也是为了考试,为考而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正>生本教育体系教材实验,改变了传统的主要依靠老师教的"师本"教育体系,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出发,强调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全部的已有经验、智慧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为教学所用;强调老师应把可以托付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交给学生,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课堂上学习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2013,(2):2
<正>作为老师,我们不该总是问"我教得怎么样",而是该多想想"我该教什么,我该怎样教"。教育是一份良心职业。做一名老师难,做一名好老师更难。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是好老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看着学生们充满童真、满是期待的面孔,觉得自己对他们很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让他们迅速成长,个个都  相似文献   

14.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使受教育者适应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其具体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一切围着考试转,一切围着试题转。考考考,老师(制服学生)的法宝,分分分,学生(能否成长)的命根,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让学生考高分,则成为学生、家长、教师、校长们的共同而片面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邓仲萍 《新疆教育》2012,(22):56-57
素质教育推行到今天,仍有很多老师未真正摆脱“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这个应试思想的禁锢。语文教师更多的是把语文的文学性作用放在一边而把课文分割成碎块,教学生死记硬背。生怕搞了素质教育,学生的升学分数就低了。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让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德育副校长,为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幸福、温暖,我向全体教师提出了"让幸福的老师教出快乐的学生"的口号,以此来实现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两大转变:一是教育主体的转变,解决如何让老师爱学生的问题;二是教育方法的转变,解决老师怎么爱也就是要会爱学生的问题。一、教育主体的转变之前我们谈德育,大多只着眼于学生,如何教育、转变、提升学生的素养,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忽略了教育的实施、落实者——教  相似文献   

17.
吴军 《教师》2011,(27):30-3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知识特别是文言语法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困惑。老师的困惑在于明明知晓文言知识在各类考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跟这类知识相关的题型失分率居高不下,又常在考试中被重点设置来体现一套试卷的区分度,但在教学中却始终无法突破难点,更不用说取得明显成效了(很多文言文好的学生,有时压根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潘红梅 《考试周刊》2013,(73):147-148
<正>当今我国课堂教学过度功利化,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走"的现象,把应试训练及其测试等方法手段当成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教做真人"。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人求真就必须让化学课堂贴近生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一、学生动手实验,主动获取知识在当前高考制度下,一些学生不喜欢化学课,给自己定的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54):156-157
"知识公有,反对知识私有"——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就是让学生站在老师角度与位置上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达成共识,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雏形。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以知识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成为课堂的主宰。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体现"知识公有"的理念,有助于学生、老师在教与学中地位的转换。"导学案"教学中老师是导演、是编剧,而学生则是教学这台戏的"演员"、"主角"。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现的是编剧的功底,让演员在适当时候出彩——体现的是导演的功力。  相似文献   

20.
一、中学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机制是一种选拔、淘汰机制,考试则是选拔或者淘汰的手段,而且几乎是唯一手段。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这就必然造成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只教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而学生为提高"学习效率"只学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历史学科教育功能与活力的正常发挥,其突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