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科技不断被引入课堂,而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平板、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也悄然兴起。移动学习主要是基于成熟的网络技术,使人们有条件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那么,移动学习的兴起改变和冲击了什么?它将对教育领域产生哪些影响呢?纸质书本向电子书包的转变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F0003-F0003
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全球普及,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由、便捷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平板电脑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装备被引入学校课堂。平板电脑可以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平板电脑与"天士博"智动课堂平台整合,实现交互式学习。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海量信息呼啸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一场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沟通方式的巨变正在悄悄降临。这场时代巨变与教师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学对象——孩子们的变化。我们猛然发觉,自己面对的是一群"滑时代"的孩子。这一代孩子,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手指"滑"进一个我们不曾领略过的"美丽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有超越实体学校和书本的声光影像兼备的知识,有超越国界与地理限制的亲密朋友和老师。如果我们今天仍然沿用昨天的方式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微学习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引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资源是微学习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分析了微学习的内涵与特征,高职数学微资源构建的意义,高职数学教与学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数学微资源设计的目标、设计的原则及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设计框架和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板电脑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便携式移动设备,相对于手机,具有屏幕大、操控性好、沉浸性好的优势。随着平板电脑的普及,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也成为移动学习的关注重点之一。研究从文献分析入手,调查了平板电脑上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手机、平板电脑和桌面电脑在硬件特征、使用习惯和用户体验上的差异,介绍了平板电脑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场景。还通过两个实际案例剖析了平板电脑上内容类应用程序的特点,并总结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资源设计的框架和设计要点,以期为以后同类研究提供指导原则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技术何以改变教育?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平板、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正在改变着传统学习方式,通过随时随地进入学习,将学习者由过去在教室、机房等基于电脑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解脱出来,为在不同环境中学习提供了可能。目前,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极大推广,深入扩展到教育领域,各地的平板电脑班也逐步涌现。随着硬件迅猛发展,相对的则是在这些智能终端上应用的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匮乏,一线教师需要根据自身教学内容需求开发出个性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推动了移动学习时代的来临。在新兴教育技术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与改革相对滞后。分析了移动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问题,并以蓝墨云班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围绕课堂文化建设,以"教育就是播种爱"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以移动互联技术和平板触控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学习环境,探索新技术条件下"云课堂"的教与学的新模式,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来更好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介绍了移动学习研究的内容以及实现形式,尝试将移动学习技术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结合,从而找出更适合终身学习者学习的方式,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来更好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介绍了移动学习研究的内容以及实现形式,尝试将移动学习技术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结合,从而找出更适合终身学习者学习的方式,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利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依托网络的移动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研究成为全球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构建个性化"互联网+"学习环境,形成移动美术课堂教学,满足了学习者并填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互联网+教育",学习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成了现实,教师也走进了不断深入学习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转变教与学方式已成必然趋势。“互联网+教育”能够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课堂教学从基于知识传递走向基于个性学习和数据分析。依托平板电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实时统计分析和对比展示。平板电脑进课堂转变了教与学方式,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深度,凸显主体地位,实现深度学习,真正实现“减负提质”。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的生活几乎已经无法离开电脑、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也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变得越来越便捷、及时。同样的,在移动技术下,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搜索英语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移动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并加以充分利用。对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移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不仅是高校教育在创新性上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层次的体现,也是先进的技术和系统充分与教育领域的各项工作开展实现融合的反映.智能手机作为现阶段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工具,与电脑端以及网络平台直接进行联系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为实现智能手机与移动学习模式融合提供了契机.基于智能手机融...  相似文献   

16.
黎亮 《现代教学》2013,(9):69-71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技术已随着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等)进入了教学领域,并引起了教学系统结构的重大变化。就网络建设而言,在"校校通"与"班班通"之后,移动终端对于教学来说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全通模式,在教学、资源与生活之间形成了一条移动技术链,为教育教学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Pad等便携式工具的普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变革着学习的方式。移动学习(M-Learning)让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现实,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有效的碎片化学习。教育类APP作为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教育APP的应用调研,对移动学习的媒介发展、教育APP的类型和应用模式做了梳理,以期为教育APP的设计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技术的完善和人们主观的需求,促使了移动学习的产生。移动学习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因而研究其演进过程及其热点趋势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这一工具对移动学习的演进、前沿及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日渐普及。时时处处都可进行的移动学习方式,已蔚然成为人类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一种社会时尚和必然趋势。移动学习文化这种教育理念因此呼之欲出。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移动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资源开发。因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所以,它已经成了人们研究移动学习时,必须关注的一个复杂教学难题。本文试图以短信和微视频这两种典型的移动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其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探索为突破口,采用语言文化学、影视文化学、传播文化学等观点,对移动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归纳和总结。从短信与微视频的教学资源开发视角来看。移动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特色就是“大众大媒介,小屏小园地;远程远传输,近收近视距;短途短资源。常用常更新;设计人性化,服务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Web 2.0时代"群建共享"的理念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快速增长,移动终端设备迅速普及,成为访问互联网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的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PDA、平板电脑等,这些产品又包括不同的品牌和型号,因此,现有移动终端不论在外观还是功能结构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而如何在计算能力、屏幕大小等性能差异较大的移动终端适应性展现资源,成为影响泛在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现有资源自适应呈现研究的成果和不足,重点对资源尺寸与大小的自适应处理、多元格式的自适应匹配、对完整学习流程的支持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并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所研发的泛在学习系统——学习元平台的基础上,设计了"学习元"的自适应呈现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在Android操作系统上初步开发了"学习元"平台移动学习客户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