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本研究从教育财政学角度出发,在我国现有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财政体制背景下界定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内涵,评述传统公平的度量方法,提出多变量方法的测量工具,并以西部某省为例,使用该省2003-2006年省内所有普通小学数据,测量与评价该省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横向公平方面,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来看,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相差最大;纵向公平方面,该省贫困县公平要素比农村要素更加明显,该省向贫困县倾斜教育资源的政策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财政中立方面,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人均财政收入显著正相关,且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基尼系数的高职教育生均经费地区配置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的差异是导致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利用2009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数据,选择教育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我国高职教育生均经费地区配置公平程度的指标.发现我国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配置明显有违教育公平,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配置也有违公平。建议中央政府提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转移支付水平,地方政府要制定高职教育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拔款标准.创新投融资机制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是学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研究选取了我国30个省份2011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学前教育阶段各项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和帕尔玛比值,综合评价各项生均经费配置的省域间公平性,并构建理论模型考察哪些因素作用于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还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省域间经费配置的两极分化严重;代表政府努力度的一般公共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省域间不均衡程度很高;农村地区省域间生均经费投入不均衡状况比城镇地区严重;生均经费投入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省域高,中西省域低"的区域性特征;各省域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的投入结构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都会对学前生均经费投入产生影响。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改善我国学前教育生均经费配置情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影响着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文章基于1995—2018年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数据和在校生数据,通过计算Gini系数和Theil指数测算了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公平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995—2018年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公平性总体上处于"比较公平"和"相对合理"水平,且整体上更加公平了;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大于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较大,公平程度较低;全国高中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有降低的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7-2010年某省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收入进行分析,发现该省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收入存在结构不合理、生均财政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为促进高职教育经费收入的均衡发展,实现高职教育公平,政府应提高财政支出水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完善社会捐赠制度,营造捐赠氛围,树立社会捐赠意识。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劝募和捐赠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巨型学校是政府出于公平考虑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举措,但现实的发展表明,巨型学校的存在产生诸多非公平问题。以在校生超过2000人为巨型学校的判定标准,以Z市为个案,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内巨型学校的比重较大,它将引起生均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学校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及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不公平等诸多非公平问题。巨型学校本质上稀释了优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连续几年的扩张对生均资源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出现生师比过高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和部分地区生均教育经费下降的状况。另外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和高校间也存在较大的不均衡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状况亟待改善。有证据表明 ,高校扩招引起的资源变化对相当一部分高校 ,特别是那些主要承担了扩招任务而又投入不足的高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资源配置均衡性与效率性的有效途径。生均教育事业费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基于2006-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三地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及其与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且呈逐步扩大趋势,影响了区域职业教育公平的实现。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均中职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河北省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弹性高于京津两市。为了推进京津冀中职教育的协同发展,应优化京津冀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建立京津冀中职教育财政法规体系;努力拓展中职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建立中职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监管。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现代统计软件SPSS13.0,对2000年-2006年的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然而,这种差异正在逐年缩小,财政预算内经费对各级教育生均分配的合理性在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2000年全国教育财政基层报表数据,对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支出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发现,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支出水平低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在民族自治地区比较集中的"二片"和"三片"地区,特别是在小学层次,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并无明显差距;在初中阶段,两类民族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也非本片地区最低的。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还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自治地区学校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学校,总支出中来自预算内的比重较大(即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来说,更依赖预算内收入,而较少从学生家庭和社区汲取教育资源)。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并不满足"财富中立性"或"财政中立性"的原则;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收入)水平高于非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2004-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建立计量模型考察了社会经济因素、财政和教育财政因素以及人口因素对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的生均投入就越高;第二,地方财政支出与政府生均投入呈现出显著正向关系;第三,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比例对政府生均投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普通高中政府生均投入随着普通高中学生规模的扩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政府合理分担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效率和教育公平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合理分担问题。其中,经济效率的研究采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一收益模型加以分析;教育公平则从保证最贫困大学生家庭在补充适量助学贷款后都能支付起学杂费,政府为此需要多承担多少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要使得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有效率,政府每年为每位大学生分担的教育成本的上限是17261元,而目前实际承担7243元,因此政府有能力继续提高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从教育公平角度看,若普通高等教育年学杂费人均降低1519元,就可以保证最低收入家庭在补充适量的助学贷款后能供得起大学生的学杂费,因此政府有必要每年增加1519元的人均投入来保证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3.
教育均衡作为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通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及师生比等九个指标对云南省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未得到进一步确立;历史"欠账"多;财力薄弱,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调整结构,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资源,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的均衡配置;定期监测,构建云南义务教育均衡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15,(4):10-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级教育的入学机会大幅度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向义务教育大幅倾斜,推动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国情下,缩小不同人群享受公共服务资源的差距,仍是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各级教育在公共教育资源拨款、办学条件等方面差距依然较大,这是实现教育公平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国内财政收入增长趋缓、政府和市场在教育经费投入中未能实现"双轨驱动",居民教育文化消费未能得到有效释放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教育投入,为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是"十三五"期间教育体制改革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教育财政公平度量框架评价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Berne和Stiefel在上个世纪提出的教育财政公平度量框架被理论界认为是"最全面"的框架,日后也被许多研究者用来对教育财政公平进行经验研究.但"最全面"是否意味着是"最完美"的?发源于美国的度量框架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论文在对该框架进行客观评价之后,从教育财政公平对象、横向公平原则、纵向公平原则、财政中性原则,以及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这五个维度,对原有框架进行了适应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本土化改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1994—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目标尚未真正实现,且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和学杂费呈现此消彼长的二元化趋势。中央和地方属高校在经费来源结构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上的差异表明,教育经费向中央属高校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具有现实必要性,但必须兼顾公平原则,保证中央和地方属高校能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义务教育投入的二元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历年数据,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来衡量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旨在研究1996年至2002年全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及发展趋势;2002年各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2002年各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以及各地区城镇、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本研究最终揭示了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在城乡和各地区之间都有很突出的二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是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与同步发展。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存在着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与不均衡并存、教师数量不足且工作任务繁重与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教师待遇偏低与流动趋势加大现象并存、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政策导致生源结构的不合理、普通高中教育的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差距,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大幅度提高普通高中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多渠道补充优秀教师,确保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施以政府为主的债务化解工程,规范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程序,走公平基础上的效率化发展道路,是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各省区市的人均财政支出对本地区的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可以近似地认为表征了人均财政支出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贡献率,也反应了各地区在财政支出上对教育支出的重视程度。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贡献率都超过0.5。各省份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多少,除了与当地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及人均GDP等因素有关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政府愿意拿多少财政支出来给予教育,显然各地政府的认识及其努力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各省区市的人均财政支出对本地区的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可以近似地认为表征了人均财政支出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贡献率,也反应了各地区在财政支出上对教育支出的重视程度。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贡献率都超过0.5。各省份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多少,除了与当地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及人均GDP等因素有关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政府愿意拿多少财政支出来给予教育,显然各地政府的认识及其努力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