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唐代东都分司制度的渊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以洛阳为陪都 ,由于其位于长安以东 ,故又称东都。所谓分司官 ,就是指在陪都另行设置的一套中央职官体系。早在西周时 ,洛阳就已经是陪都了 ,当时是否设有分司机构及官员 ,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新莽统治时期仍然将洛阳作为陪都 ,王莽曾说 :“昔周二后受命 ,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 ,盖亦如之。”① 既然是陪都必然有相应的机构和职官设置 ,与西周的情况一样 ,其详情不见于文献记载。洛阳作为陪都并明确设置有分司机构和职官的时期 ,应是北周统治时期。北周灭亡北齐统一北方后 ,至周宣帝时 ,遂以长安为西都 ,洛阳为…  相似文献   

2.
陈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38-38
晚唐诗人章碣这首七绝.妙用隐喻,颇为新巧。诗的头两句写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登上高台.等待皇帝临幸:她们那新月一样的眉都紧锁着.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呢?后两句作了回答——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的.她们企盼临幸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宫怨”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3.
张美华 《历史教学》2002,(12):12-15
唐初定都长安,武则天称制后迁都洛阳.武则天定都洛阳有深刻的原因,它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萧二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逸乐的私欲.  相似文献   

4.
李渊与武则天都是天国皇帝,他们的建国立都方式存在着众多共性。这两位帝王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和后半叶,分别在长安和洛阳对前朝构成都城的重要元素,诸如三大朝、宗庙、社稷、中央衙署及陵墓区等场所和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易,使其在礼制上和政治上符合新王朝的需要,同时,也使这些改易后的诸元素成为新国家新都城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22年)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居宅,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于洛阳,葬于洛阳城南二十五华里处龙门香山。白居易的一生,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穆宗长庆四年五月(公元824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官秩满后,被皇帝召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碧洛青嵩当主人”,在洛阳履道里买下房子,开始卜居于此。当年的履道里,在洛阳的东南方向,为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地,“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灵鹤怪石,紫菱白莲”。他居住的“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  相似文献   

6.
唐初定都长安,武则天称制后迁都洛阳。武则天定都洛阳有深刻的原因,它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萧二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逸乐的私欲。  相似文献   

7.
李建华 《天中学刊》2010,25(3):64-68
中晚唐时期,分司东都文人数量不断增多,他们的心态呈现出渴望重返长安和希冀避祸全身、长久恬淡退隐几种不同的情形.大和以后,后两种心态占据主导地位,文人们在洛阳期间往往频繁地游赏园林及自然景观,欣赏歌舞,宴饮唱和,充满了闲适情趣,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并促进了洛阳诗歌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试论唐代东都分司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东都分司机构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那样,只是安排闲散人员。它具有以下特点:东都分司机构中的职官设置从实到虚,其枢要部门不设分司官,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留台御史权力较大,同时分司官可以代表中央政府主持某些重大活动。  相似文献   

9.
三都东汉时的“三都”是东都雒(1uò)阳(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今太原市),京都长安。  相似文献   

10.
名词简释     
【三公】古代中央政府中辅助皇帝统冶人民的最高官僚的称谓。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给贵族元老的虚衔,对皇帝在名义上居师长地位,无实职,不常设;国家行政实权,在卿士手里。秦和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构成三公九卿的封建政治机构体系。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国政;太尉主管军事行政,不常设;御史大夫除主持监察外,执行副丞相职务。这时,三公在中央政府中成为最高的官僚,各有一定的实权;但皇帝经常直接指挥  相似文献   

11.
东辽河流域的古代历史上的重镇——辽阳古城,就坐落在今天辽阳市的老城区内。辽阳,古称襄平,又称辽东城、辽州、辽城州、辽东国、东平郡、南京城、东丹图都、东京城、辽阳城等。关于“辽阳”这一地名究竟源于何时。学术界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源于“渤海回”;其二,始于辽代。但是,一般学者认为:公元938年,辽朝在东京道设置东京辽阳府。是“辽阳”正式被列为行政区名称的开始。古代的辽阳城曾经是东北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统治的中心。自战圉以来。它的中心地位就从来没有动摇过,直到后金政权将统治中心从辽阳迁出,并确定在今天的沈阳城后,辽阳城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统治中心的地位才逐渐衰弱。其实,长期以来,辽阳城的存在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如此,这座古城还曾深刻地影响着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因此,弄清辽阳城古代历史与文化,对于深刘理解辽河流域的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姚蕾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4):41-43,51
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本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本.明确公务员人力资本的特点,对于强化政府行政能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生产力,促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力图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公务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的特征,明确公务员作为一类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经济赶超的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安徽远远落后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作为中部省份之一的安徽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优越的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如何在“中部崛起”政策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安徽人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无穷的力量,给安徽经济发展注入燃料,推动经济腾飞。为此目的探讨了有关资本市场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资本市场将有市场需求、预期收益大、有潜力的安徽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一是在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科技资本市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先行发展,进而带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15.
1指出方位字"东西"源于金乌的动息,"南北"源于对阳光的迎抱与背向。2因房子向阳,右西左东,于是形成建筑配置上的尊西逊东现象和语言上同样的习称。3平常称物为"东西",词典所说语源多有错误,常误把漂移四方的"东西"当成什物义引作语例。此词应该来自宋都买卖货物的"东西行",由唐都"东西市"发展来。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同时教育投入的主要收益来自于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大量净输出,这种人力资本的净输出导致教育财政投入与收益归属不对等,且影响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的运行。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能够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中的“投入——收益”状况.为优化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唐人史料载顾况于韩滉手下任判官之职,但其情况不详;顾况生平奇事是"求知新亭监",其事与"判官"当有联系.就顾况所传诗文及唐朝历史典籍来看,顾况在韩滉手下任职主要是做"盐监";任职之地方主要是在温州和台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是浙东中心,顾况在温台任职与往来均尝经留于此.  相似文献   

18.
秦人自非子邑秦到定都咸阳.都城曾多次迁徙。学术界对秦国、秦朝都城的建筑布局研究尚少.在都城方向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认为秦国、秦朝的都城,其基本布局大体上都是宫殿区在西或西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区在北、东北或东;宫殿区坐北向南;城(单城或双城)坐西朝东。  相似文献   

19.
吴梅村三上京师是被胁迫的,也随即落入清人清查陈名夏南党那政治陷阱里头:他不仅自己被封了“猴”,动辄得咎危机四伏.还殃及妻孥赔了夫人——继妻浦氏暴毙。如此,他焉能不反,又焉可不反?事实上,吴梅村三上京师这三年,也是他讽刺挖苦奚落清人、讽刺挖苦奚落清顺治帝的三年,更是他宣泄明亡不甘呕歌复明斗争的三年。他之所以会仇清反清,这三上京师的遭遇恰恰是一极其重要的现实缘由或曰切身缘由。  相似文献   

20.
生态资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起着明显的推动作 用。为此,用“和度”与“合度”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测量了1992、1995、2000年 全国各省市区生态资产的总量及单位面积上的生态资产密度,并据此分析了各省市区国内生产 总值(GDP)变化与其生态资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大东部地区生态资产拥有量与GDP相 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广大西部地区生态资产量与GDP相比,呈现基本相当或略有增加的趋 势,广大中部地区介于东西部之间。因之,应提高我国东部地区生态资产的数量,以确保这一经 济快速发展地带的可持续性。继续加强广大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实施东西部生态资产有偿使 用转让机制,以维护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