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三课本介绍了这样一个实验: 为了说明水不善于传熟,“拿一个装着凉水的试管,照图2—14那样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上面的水已经开了,下面的水还不烫手,这表明水不善于传热。”(见课本p.47) 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采用上述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来说明“水不善于传热”常有下述疑惑: 1.手没有直接与水接触,怎么知道水不烫手? 2.手拿住玻璃试管下部感觉不烫手,这个不烫手是由于水不善于传热,还是由于玻璃不善于传热呢(课文接着又叙述了玻璃也是热的不良导体)? 为消除上述疑惑,我对此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用一个U型管来代替试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物理第二册中有“水、空气不善于传热”的演示实验。实验研究的对象分别是水和空气,而感觉器官——手接触的却是玻璃,玻璃又不善于传热,从而造成解释欠直接的缺点,为此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对于“水不善于传热”的演示,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47页图2—14介绍的新法,所用器材少、操作方便、容易成功。但直观性差,因为在该实验中,手未与水接触,同时玻璃又是热的不良导体. 为了通过实验直接说明:当上部的水沸腾时,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第二册47页,图2—15的装置是演示空气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按着图示的方法实验,通过给试管底部空气加热,把手指放在管口处,过了相当久,手指还不觉得热的现象,说明空气是不善于传热的。此实验是通过人体直接感觉来体验的(手指还不觉得热),因而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一般都是由教师演示,学生并没直接获得这个体验,受益面不大。为此我们对此实验做了一点改进。如图。用凡士林在一根竹筷子上粘两个按扣,捅入试管内(注意:别与侧壁接触)。加热时,靠近底部的按扣很快脱落,而管  相似文献   

5.
读了贵刊84年第5期《水不善于传热实验的改进》一文,颇受启发.觉得该实验美中不足是要几个学生上来用手测水温,因而多数同学就只能听说说而已.我对此作了一点改进:取两颗萘,让一颗沉入试管底,一颗放在水面,用铅丝圈拦住,防止下沉(图1),如图加热后,上面一颗萘很快就熔化了,而下面一颗萘我加热了一节课仍未熔  相似文献   

6.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10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大号试管内装入约1/3的水。小号试管内装入适量的水,应使小试管的水面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大试管的水  相似文献   

7.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 10 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 ,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 ,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大号试管内装入约 1/ 3的水 ,小号试管内装入适量的水 ,应图 1使小试管的水面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 ,大试管的水高于小试管的水面。实验时 ,先将小试管拿出 ,用酒精灯对大试管加热。当大试管里水沸腾时 ,用温度计测出水沸腾的温度 ,这个温度就是实际气压下水的沸点。比如 ,实际情况是 1个标准大气压 ,…  相似文献   

8.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  相似文献   

9.
实验日期:2003年6月20日,星期五实验目的:验证“健康”和“不健康”所含成分实验器材:1.器材:酒精灯、玻璃棒、烧杯、铁架台、试管、过滤器、蒸发皿、石棉网、铁丝2.化学药品: “健康”、“不健康”、生活之水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热传导》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建立“水是不容易传导热”的这一概念。 《教学用书》的实验是“在一只试管里装上水,管底放上冰。为了防止冰浮上来,在冰上拴一小块石头,然后在靠近试管口水面部分进行加热。当水表面都沸腾了,试管底还是冷的,冰只是稍稍融化了一点”。这一实验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学生很难看清楚冰在试管底部是否融  相似文献   

11.
[题目]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解释这个现象。本题编排在”大气压”的后面,前面已学过“帕斯卡定律”和“液体内部的压强”。题目已写明实验的方法、步骤和产生的现象,要求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要作出清晰明确的解答是不容易的。福建教育学院物理组编的《初中  相似文献   

12.
在《水变热了》这节课中,有一个实验是“沸水养鱼”:用一个试管装上水和小鱼,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上半部分水,直至上半部分的水沸腾,  相似文献   

13.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好奇是初中生的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的好奇比对理论知识的好奇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设计实验,将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向研究与探索的轨道。如讲“大气压强”时,为突破“大气压强”概念这一难点,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粗一细(相差不多)的两个试管,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较细的试管插入粗试管中(约一半深度),将两个试管倒置,放开细试管后,学生往往会认为细试管和水由于受地球引力作用会一起下落,但实际上水沿两试管壁缓缓流出,而细试管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学生被这奇妙的实验现象“惊呆”了,迫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教师再加以分析和引导,学生便能深刻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学生课外做“瓶吸鸡蛋”的有趣实验:找一个煮熟剥了皮的鸡蛋,放在广口瓶上,蛋的小头能放进瓶内,蛋的中部直径稍大于瓶口的直径,因此鸡蛋不能放进瓶内。拿下鸡蛋,将点燃的纸片投入瓶内,再迅速将鸡蛋放在瓶口,一会儿,鸡蛋便被吸入瓶内。通过这些奇妙的实验,学生学得有趣,理解得深刻,记得牢。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种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好奇是初中生的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的好奇比对理论知识的好奇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设计实验,将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向研究与探索的轨道。如讲“大气压强”时,为突破“大气压强”概念这一难点,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粗一细(相差不多)的两个试管,将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较细的试管插入粗试管中(约一半深度),将两个试管倒置,放开细试管后,学生往往会认为细试管和水由于受地球引力作用会一起下落,但实际上水沿两试管壁缓缓流出,而细试管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学生被这奇妙的实验现象“惊呆”了,迫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教师再加以分析和引导,学生便能深刻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学生课外做“瓶吸鸡蛋”的有趣实验:找一个煮熟剥了皮的鸡蛋,放在广口瓶上,蛋的小头能放进瓶内,蛋的中部直径稍大于瓶口的直径,因此鸡蛋不能放进瓶内。拿下鸡蛋,将点燃的纸片投入瓶内,再迅速将鸡蛋放在瓶口,一会儿,鸡蛋便被吸入瓶内。通过这些奇妙的实验,学生学得有趣,理解得深刻,记得牢。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种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大气的压强”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这样一个题目:“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做了如下的实验: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上大半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如下图),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试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我补充了如下演示实验,以研究液体沸腾的条件。 实验装置,在课本第44页图4—14的实验装置中增加一只大号试管和一支温度计(附图)。 在大号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为了节约时间,可装入前面实验中烧杯中的  相似文献   

17.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实验 .其知识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二” .一、两点注意组装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应注意两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以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 ,引起试管炸裂 .(2 )通入氢气的导管要伸至试管底部 ,且在氧化铜上方 ,目的是尽快排出试管内的空气 ,同时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 ,反应更完全 .二、两个先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可概括为“两个先后” .(1)实验开始时 ,先通入氢气 ,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尽后 ,再给氧化铜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混合气体受热发生爆炸 .(2 )实验结束时 ,应先…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时要吸收热量”的理解,不少刊物和参考书均介绍用图1的装置进行演示验证,认为“观察到大烧杯里水沸腾了,而试管中的水不沸腾”,其原因是试管“浸泡在和它等温的水里,不发生热传递,不能吸收热量”,从而证明液体虽达沸点,并不吸收热量也不沸腾,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煮”金鱼     
《热传导》一课中,有一研究水的传导热能力实验,课本上是按下图方法设计的:为了增加这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我设计了“煮金鱼”实验,如图:方法是找一较粗的试管,选一条个头较小的金鱼,将试管装水后,放进金鱼,然后将试管上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起初不少学生反对。这样做,认为太“残忍”,我笑而不予理睬,硬是要金鱼“献身”。刚开始加热时,小金鱼在试管里游动自如,等试管口的水开时,小金鱼不动了,学生个个绷紧了心,认为小金鱼死了;等到我把加热后的金鱼倒回鱼缸,鱼仍旧快活地游着,学生看到后都惊讶地笑了。稍加分析后,他们便清楚地认识到…  相似文献   

20.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老师和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叫“一加一不等于二”。上课了,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1+1=2。”老师听了,微笑着说:“其实,有的时候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说着,老师拿来3个烧杯和两支同样大小的玻璃试管。一个烧杯是空的,一个烧杯里装的是水,还有一个烧杯里装的是酒精。老师首先把水倒入一支试管,把酒精倒入另一支试管,倒得很满,都快溢出来了。然后,老师把两支试管里装的水和酒精都放入空的烧杯里,混合了一下,又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分别倒回原来那两支试管中,烧杯里的混合液都倒完了,而两支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