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许多教师会走进这样两大误区:第一.在课堂中大讲特讲科学发展的知识.不走进课文.不进行语言训练.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课堂就遮挡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读文”.而不是“科普”。第二.有的老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普类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教学这类文章,要把握小学语文的文本特点,更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小学教师在上这类课文时,像教初高中学生一样大讲特讲说明的方法,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一类的课,忽视了小学科普类说明文的语文味,没有用教材去造就学生的语感,生长学生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课文中的"留白"是指文本叙述描写时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或写得简略,或有意不写,以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必刻意去追求详尽周密,而应适当留些"空白"带些"写意",去探究、领悟。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会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教学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生成,课堂才会拥有生命力。一、问题透视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体  相似文献   

5.
著名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当前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就存在这样的现状:重字句理解,轻文章诵读;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学。教师"讲"字打天下,教师"讲"字连始终。这种僵化、呆板的  相似文献   

6.
曾广夏 《考试周刊》2014,(18):44-45
<正>语文教学,重感悟,重熏陶,重朗读,突出人文性,带领孩子走进文本。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关键是走进去还得站得起来,站在高处,"鸟瞰"文字,这样不仅能够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而且可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一、"鸟瞰"文字,品味写法重感悟,也要重应用。很多文章,文采很好,通俗易懂,教师除了要深入钻研、解读文本,带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妙处之外,还要带领学生时不时地跳出文本,站在高处,试着从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的巧妙方面加以赏析。小学语文是个大综合,  相似文献   

7.
如何入味     
阅读,读出意味才好. 如何入味,要靠老师讲.讲,一些语文老师都表示不好意思谈及,因为"讲"很多时候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殊不知,人人又都在讲.有教师在,就要讲.关键在于讲得适时,讲得精要,讲得精彩,讲出意味.把文本语言变为教师语言,以饱含教师感悟的文本转化语言另辟蹊径地靠近文章之味.这样,以现时的贴近学生的教师示范语言来实现对文本语言的解构,文本语言和教师语言交融后共同进入原初创作之境,在一番摇荡后原初的一汪碧绿会沉淀出固有的彩虹般的梦.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科普类说明文几乎占八分之一。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有62.5%的学生认为科普类说明文单调、乏味,因为它没有散文情感饱满、引人入胜,没有小说情节生动、扣人心弦,没有一般记叙文活泼有趣、深得人心。其实,这些孩子是因为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对于此类文章没有"读透",品不出此类文章的"味道",所以才会认为科普类说明文单调、乏味,渐渐就失去了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了。要让学生爱上科普类说明文的阅读,老师们就得教给孩子们一定的阅读策略,让孩子在此类文章的阅读中有"法"可依、品出"味道"、读有所获、学有所成。下面,具体谈谈科普类说明文的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科普说明文篇幅短小,中心鲜明突出,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生动有趣,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选编科普说明类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将其上成单纯的科学知识课,应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科普类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呢?一、了解文本价值,激发学习热情1.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有些老师由于信息闭塞,不注意学习等原因,习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就必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增强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效果。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一,思想落后,课堂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是传统面貌,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和控制者。这表现为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将课堂只当成自己展示的舞台,没有学生的空间,有的教师干脆将课  相似文献   

12.
目前很多语文课堂,要么是“一言堂”,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却一个个哑口不言,缄默不语;要么是课堂喧哗嘈杂,貌似热闹,但师生对话肤浅、乏味,甚至离题千里。我认为,出现这样不“活”或者假“活”的语文课堂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核心价值做深入思考,在于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正>要想体验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情感,只有牢牢抓住文章的语言进行教学。阅读教学离不开"咬文嚼字"。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好来,这就需要教师细读文本,把字词的意思放在具体语境中。借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怎样得"意"又得"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1.找准切入口。要解读文本,就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思路,找准切入口,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兴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95):40-4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读既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要求。而文本细读则是解读文本的再细化原则及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分析的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进行细读,以语文课程情景下的文本为例,也不是全部适合细读,议论、说明、应用类的文本就不适合细读。所以我们限定这里所说的"文本"特指文学文本。把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使师生以多元的姿态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王群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136-136,13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当前的文本处理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教师没有很好地走进文本,没有细细地咀嚼、品味、涵泳文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以后就翻阅“教学参考书”,急于写教案。这样,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那么,文本解读空间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相似文献   

16.
日前有幸在“金帆课堂”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给如东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语文课——“走近李白”。说心里话;课前拿到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我是心存疑虑的,给小学生讲李白不容易,一堂课要讲四五首古诗,更不容易。可是孙老师却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精彩,轻而易举地达成了他的教学构想。不禁深深折服于名师对文本解读的独到。对古诗诵读的引导、以故事串联结构的匠心。短短五十分钟,似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与他贯穿课堂始终的闲聊、闲情和闲话是分不开的。现就孙老师课堂前后的几处闲笔反思其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汤素英 《考试周刊》2011,(72):62-63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偏离,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教师应还语文课本来的样貌,让本色语文尽快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文本中畅游,来欣赏文本中语言的美。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来说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真正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样的课堂提问就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与文言文教学的“字字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争华 《文教资料》2007,(32):102-103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文言文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其语言习惯、文言词汇、语法结构等不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次呈现、运用、交流,因此,要比较准确地把握好一篇文言文的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已非易事,至于深入了解这些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更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尽可能讲得细、讲得透,让学生真正掌握好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本文主要探讨课堂中的"字字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提问是师生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教师没有潜心研究教材,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进而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因此课堂提问有时陷入僵局。对于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上花心思,讲策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语文课堂提问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