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真 《学子》2014,(8):7
正教育是一项具有生命意义的事业,是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自由充分发展奠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想的教育"需要回答"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一、"理想的教育"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人的发展有现实发展,也有长远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教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此"全面"的教育也就越多,即便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也未必能够囊括全面发展的教育。如有学者提出"群育""心育""情育"等。不管全面发展教育有多少"育",都是基于人的发展需要,为了人更加"全面"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是不能割舍的,舍弃任何一育,人的发展都会变得不"全面"。  相似文献   

3.
张健 《甘肃教育》2012,(22):9-10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是推进教育内涵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体现了"教育发展人"这一内涵的发展,主要指标是质量和效益,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  相似文献   

4.
戴铜 《江苏教育》2012,(Z2):60-64
【我的主张】人本和谐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  相似文献   

5.
"学"如何成就"人",是哲学话题,更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书院教育传统长期探讨学习与人的关系,学习服务于人的发展成为书院文化的主流。书院修身明理,传道济世的教育宗旨,修身与修学统一的教育特质,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式,经师人师合一的导师风范,均指向人的发展。书院教育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当代教育研究借鉴,以达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的发展异化为人的"技能"发展,"价值理性"受到冷落,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被边缘化。坚持发展性是思想道德教育彰显其生命力的重要原则。为此,要在正确看待人与技术辩正关系的基础上,以"引发"受教育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为契合点,遵循"适应——超越"的内在规律,以求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性化教育倡导"以人为本",顺应人的天性,人性化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造物",人性化教育认同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特色培养,人性化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基。文章认为,现行的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或者说是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状态下实行人性化教育,其难度可想而知。转变教育模式,逐步建立真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将教育的过程真正变成培养人和关怀人的过程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徐曼曼 《教育》2012,(17):22-23
开放大学要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致力于开放教育,在过去"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实现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在学习型社会中培养许许多多作为"人"的人,真正实现由"教育选择人"过渡到"人选择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育人性化是指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充满人道主义关怀。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类主体等3个依次发展的阶段。在"人的发展"处于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阶段,"人"或被遮蔽,或被异化,教育非人性化现象普遍存在。在"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类主体途中,教育人性化将是类主体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将"教育"与"教学"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指客体(事物或人)满足主体(个人主体或集体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合作体中,价值是个体行为的指南,是群体文化的核心,是集体凝聚力的源泉,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教育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增强职前教师的性别意识,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赋性别意识于教师教育是追求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让以培养"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教育,能通过性别视角的介入克服其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有"人"无"性"的弊端,把注意力从"抽象的人"转向"具体的人",推动教育"人性"层面上的两性和谐发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命题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这一命题的认识存在着几个严重的误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能发展、全科发展,由此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各育"的相加,并从字面上机械地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我们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进行新的诠释,人的全面发展是完整的发展、充分的发展、相对的发展、主动的发展、以人本身为目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更成其为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订单式教育"提法周延性和完满性,存在严重不足。"按单下料"、"陶瓷加工"般的教育模式,严重削弱了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要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塑造人更是教育的根本。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和谐统一,对科学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却把人异化为知识的容器和经济发展的工具,背离了其关注人的发展之目标。为了改变教育异化人的现状并促进人充分、自由地发展",教育即游戏"理论范式应运而生。"教育即游戏"的理论范式具有生成性的课程观,平等、信任的师生观",对话式"的教学观,多元、发展性的评价观,它不仅引导人关注人的发展,而且从范式的高度规范了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教育是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啊,人性的教育就是时刻关注着"人"动态变化的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的教育。前些时候,我教学的一堂课,更让我坚信:教学,应当目中有"人"。备课与备生的较量:是"不变"还是"万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一直将教学的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哲学改变了理解人的方式,将"人是什么"转向了"人是谁",因此在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人的非连续性发展获得了关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并重视发展人的非连续性教育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理解教育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考察教育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具体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对社会关系的驾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等于教育目的,只是提供了制定具体教育目的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多是一种技术教育,这种技术教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格教养"的忽略。因此,分析现代教育背景下人的人格和"人格教养"问题,克服"人格教养"的片面性,增强现代人的现代人格意识,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现代"人格教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宵 《生活教育》2014,(5):17-19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产生于各自不同的认识前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他对"生活"和"教育"的独特理解的前提上建立起来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在他对人的认识,即真正的人是对神圣之物有信仰的,真正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以及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认识前提上形成的。二人教育思想的特征分别集中表现为"活"与"人道主义"。这种特征与他们的认识前提紧密相连,并体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