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小学:铺实语言基础。扫清阅读障碍《孟子见梁襄王》一文,涉及的语言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篇目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  相似文献   

3.
4.
《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转述自己和梁襄王的一次对话 ,围绕“定于一”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天下定于一”的王道思想。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战国中期 ,诸王侯为争夺霸权逐鹿中原 ,政治一片混乱。面对天下滔滔、江海横流的局面 ,身为没落贵族的孟子感到了失落的悲哀 ;另一方面 ,又产生了拯救天下的愿望。他来到魏国 ,向梁惠王阐明了“与民同乐”和实行“仁政”的道理 ,试图为这位被功利迷了心窍的君王指点迷津 ,但孟子的努力失败了。梁惠王死后 ,梁襄王即位 ,第一次召见孟子 ,孟子出来即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在孟…  相似文献   

5.
6.
李冬平 《现代语文》2006,(12):25-26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篇幅虽短小,仅155个汉字,却耐人寻味,让人百读不厌,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1.简洁凝练,意蕴丰厚。本文的短小精悍,得力于深厚的炼字功力,如“今夫天下之人牧”一句中“牧”字精妙,“牧者,养也,反以之杀人乎?”(明.李贽《四书译》),就作了很好的评价。细细玩味这个字,其妙处有四:①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天下的老百姓如同牲畜一样被统治阶级“放牧”着,社会地位低下。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权政治。这与孟子的主张“与民同乐”(《孟子.庄暴见孟子》)、“保民而王”(《孟子.齐桓晋文…  相似文献   

7.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中间部分。这段文字虽然不足200字,但观点非常明确,并且结构严谨,说理巧妙,能充分体现孟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课文悟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句式。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0.
《庄暴见孟子》节迭自《孟子·梁惠王》,题目是抽取了原文第一句。通过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文章开头先用庄暴见孟子一事作为引子。齐王向庄暴  相似文献   

11.
[定位 ]1 先秦诸子散文鉴赏。通过鉴赏本文 ,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切入 ]1 采用文言文常规教学切入。布置预习 ,在课上由学生诵读 ,逐句讲解、翻译 ,理解全文内容。2 学生讨论文章的中心观点。(抓中心句 ,由“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 ,则王矣”可知。)[探究 ]1 一周前布置预习“你所知道的孟子” ,在课上由学生将所收集到的有关孟子的生平、著作、主要观点、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汇总 ,制作读书卡片 ,留档。2 分析讨论本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怎么体现的。孟子的民本思想核心是“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相似文献   

12.
《庄暴见孟子》记叙了孟子拿为王者要能够与民同乐的道理来开导齐宣王一事。是孟子宣扬其“仁政”的文章.即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关心人民的疾苦,能与民同乐。文章是对话体议论文,充分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3.
<正>《庄暴见孟子》是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选用的课文。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言文词法句法的许多特点,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一定帮助,而且它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4.
15.
《庄暴见孟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记述了孟子一次见齐宣王并游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的过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捍卫儒家学说,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孟子不仅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雄辩家,其机智的应变能力,清晰的论辩逻辑,生动形象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娴熟的技巧,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本文紧就《庄暴见孟子》一文窥蠡孟子的游说技巧。移花接木巧妙转题在辩论或游说中,如果话题或观点对己方不利,或比较难辩,就不妨采用移花接木也叫李代桃僵的方法,在…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有几处涉及到“今”字:“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对于这几个“今”字,人们在理解上向来有分歧,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未作明确解释。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径取“今”的本义:“现在”。这样解释,从行文看似乎并无不顺,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现在”是此刻、目前之意。如果把上引几处的“今”字译为“现在”,则就肯定了说的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但《庄暴见孟子》是孟子通过设喻的方法,从“齐王好乐”这个基点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  相似文献   

17.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弟子,号称三子,其贤者号有七十二人.司马迁《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一文略述其要,后世学者亦多有论及.孟子,被尊为“亚圣”,其行事颇类孔子,其弟子亦有数百.《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曰章》载: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彭更的问话,概述了孟子周游列国的情形,也说出了孟子弟子之多.但对孟子弟子,后世研究者论及甚少.《孟子》一书中提及的孟子弟子有十八位:充虞、高子、孟仲子、子叔疑、季孙、乐正子、彭更、桃应、万章、咸丘蒙、匡章、陈臻、陈代、陈仲子、屋庐子、滕更、公孙丑、公都子.现据《孟子》一书,对这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为“先秦儒家师承关系”和“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著名的主张之一,《庄暴见孟子》便是展示这一“民本思想”的又一篇典范文章。文章劝导齐王“与民同乐”,以实行仁政,短小精悍,观点明确。然而,却充分展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证技巧和谈话艺术。  相似文献   

20.
《庄暴见孟子》,老教材,旧教案。课前作过预习,注释详尽清楚,欲理解课文,自学足矣,废话无须多说。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沉思良久,一种新的教学构想酝酿成熟。前半课,辨音、释义、质疑、诵读。兹后,暂且撇开课文,发下教者先行“缩写”的短文《孟子说齐王》: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安····页,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