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的"始作俑者"是常用成语之一,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对古代殉葬制度的不了解以及对这一成语产生背景、具体意义理解的偏差,都会造成成语的误用。正确使用语言,是保证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本文从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解释这一成语出现的背景,进而对错用现象进行纠正。以期对这一成语有全面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2.
折腾过这一场之后,眉娘的那颗被荤油蒙了的心渐渐地清醒了。对钱大老爷的思念虽然还是不绝如缕,但已经不是那样要死要活。心上的伤口虽然还是痛疼,但已经结了疤痕。这是莫言《檀香刑》第六章《比脚·四》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对成语"不绝如缕"的运用值得商榷。"不绝如缕"原作"不绝若线",出自《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思是说中原诸国在异族冲击下形势危急,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后来写为"不绝如缕"。该成语有两个义项: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是中考每年常考的内容之一,要想提高成语的应试能力,关键是要掌握成语题设误上的一些特点。综观多年来成语考察的误项设置,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感情色彩上设误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由于未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而导致成语误用。例1 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 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是中考每年常考的内容之一,要想提高成语的应试能力,关键是要掌握成语题设误上的一些特点。综观多年来成语考察的误项设置,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考点解读:正确使用成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固定考点。成语题的设题方式一般是辨析正误,题型为选择题。做好这类试题,一要注重平时积累,二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准确把握成语意义的方法,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了解试题设误类型,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6.
李锦超 《考试》2010,(7):11-14
一、辨析方法 1.准确了解成语的各种意义。成语结构稳定、语音形式固定、词义稳定,这决定了成语运用不能望文生义、曲解词义。对于常见成语要熟悉其意义内含,把握成语的本文、引申义、  相似文献   

7.
成语辨正     
前言1、辨正(也写作“辩正”)的意思是辨明是非,纠正误用,也就是要求准确地使用成语,防止误用和混用。2、要准确地使用成语,首先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不单要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也要了解成语中各部分的意义。分析成语中各个字词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成语,而不致念错音、写错字和不合规范。掌握成语  相似文献   

8.
<正>考点解读《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E。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正确使用成语"不仅要了解成语在意思、程度、使用范围、色彩(语体和情感)、语法功能等上的不同;还要弄清句子的语境要求。教学目标1.了解在成语使用上我们存在的问题2.掌握高考成语设误的几种类型3.提高学生成语解题技能  相似文献   

9.
正"事无巨细"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个成语不包含修辞用法,只须照字面理解,但它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操劳或负责。事实上,"事无巨细"是一个不自足词语,它不能独立叙述一个完整事件,不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在其后加上适当的词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能记住成语的意义呢?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在遇到陌生的成语时一定要翻查工具书.在了解成语词面意义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实际意义.并经常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另外一点就是掌握一些记忆成语意义的巧妙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成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成语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一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二是成语的结构及其组成成分都十分稳定。因此,整个结构不能随意变动,各项组成成分也不能用别的东西替换。对有些成语,还须了解其来源,这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下面对本册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逐一作出例释。 [哑口无言] 像哑巴一样没有话说。如:“特务们哑口无言了。”(《挺进报》)主谓结构,在句中作谓语、补语,与“张口结舌”“默默无言”“理屈词穷”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12.
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而应做到三点:(1)要弄清楚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2)要辨别成语的细微差别,(3)要区分成语词义的范围,避免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它的用法。这与它的语境义有密切关系。所谓语境义,就是指词语在上下文中所使用的意义和具有的感情色彩。由于一些成语所含有的"语境义"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常常让人把它们当成不含"语境义"的一般成语对待。这样就容易使运用这类成语的人发生误  相似文献   

14.
汉语成语丰富多采,言简意赅,在语言中被广泛地运用。汉语成语的意义和结构是完整的统一体。结构不同,成语的意义也往往不同。我们要掌握汉语成语,不仅要了解它的意义,还应进一步从语言形式上了解它的构造。汉语的重迭式构词法是一种独特的方式,这种方式用在成语中就构成了成语的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整个成语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二是成语的结构和它的组成成分都十分稳定。整个结构不能随意变动,其组成成分也不能用别的词语替换。对有些成语,还要了解其来源,这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不要停留在成语的字面意思上,必须确实弄清成语  相似文献   

16.
(说明:①对整个成语的解释均为正确解释。②加点字为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括号里列出的分别是这一语素的正确解释和容易造成的错误理解。)1.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2.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正:重视;误:再次)3.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4.暴殄天物:任意残害各种生物。(正:残害;误:残暴)5.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6.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正:令人信服;误:辜负)7.不经之谈:荒…  相似文献   

17.
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自汉赵歧为《孟子注》,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乃至建国后,一直被人们所苟同,用法也几乎一致。文章依据我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大量资料和传世文献的“考异”、分析,指出孔子对“人殉”历史了解的局限和赵歧所作注释的错误,认为“始作俑者”并非是指所谓的带头做某些好事的人,此成语明显不合时宜,也不宜再用。  相似文献   

18.
高考语文试题的成语考题,大部分属常见常用的成语,但也出现“恒河沙数”、“替古人担忧”等平时少见易误的成语,因此,高考备考也要注意少见易误的成语。  相似文献   

19.
始作俑者     
2010年高考山东卷和全国卷Ⅰ都考查了成语“始作俑者”。那么“始作俑者”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正悦读之前:常见一些解说成语的故事,故事实在是奇妙,让我们获益不少。不过,其中也不少有趣的误读。想一想,你误读过哪些成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