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作为一篇新课文,被选入人教社初语第六册,无疑此文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将大有裨益。笔者在研读此文后,发现有两点需认真解读。首先是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  相似文献   

2.
3.
一、教学设想《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散文创作的精品 ,是一篇文气说理俱佳的古文。学习这样的文章 ,重点应放在“读”上 ,通过“读”去感受文章气势的豪迈 ,通过“读”去体会苏辙说理的精妙。学生以“读”为主 ,教师就应在“导”上做文章 ,在“导读”上下工夫。二、导读设计(一 )引导学生体会 :这是一篇成功的自我推荐信1.解读题目 ,明确写信的背景和目的。明确 :“枢密”即“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 ,掌管军事大权。“太尉”本为秦时官名 ,是最高军事长官 ,宋代的枢密使就相当于秦时的太尉。“韩太尉”指的就是枢密使韩琦。“书”即信。…  相似文献   

4.
5.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所作,文章意在求见,但是下笔却不从求见写起,而是从作文入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  相似文献   

6.
7.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其中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内涵。要让我们的学生徜徉于那美的世界中,尽情地领略美的风姿,汲取美的甘霖,那么教师必须给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捕捉美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一篇求谒应酬文字,当时苏辙年仅19岁,虽然此时他与兄长苏轼双双登第,名动京城,但要想见当时权倾一时,声名显赫,掌管全国军事大权的韩太尉,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信请求拜见,为了要博得对方的欢心,难免使文章带有一种阿谀奉承的色彩,给人以庸俗之感。但作者却独辟蹊径,纵谈作文之道,洋洋洒洒,自负而不自夸,恭敬而不阿谀,超凡脱俗,体气高妙,堪称奇绝。落笔奇。本文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说:我想见见您韩太尉。但作者对此却撇开不提,离题八万里,和韩太尉谈起了作文之道。正如金圣叹所言“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  相似文献   

9.
10.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11.
课内提升(一)填空。1.《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书”表明本文是一封__(文体);意在求见,文末“____”一句话点明此目的。2.本文作者__,字__是“____”之一;与父___(人名)、兄__(人名)并称“三苏”。  相似文献   

12.
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虽是一篇干谒,难免有浮夸、盛赞之嫌隙,但读罢全,读仍会为流动在中的轩昂开阔之气势所深深折服。年仅19岁的苏辙中进士第,写信给当时位高权重的执政大臣韩琦,先闭口不谈求见,而是从容不迫地道出自己的学主张——“养气”说,这首先就见得苏辙才  相似文献   

13.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4.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辞源》将“诸子百家”释为“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派的总称”。《辞海》对“诸子百家”是这样解释的:“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著作。百家指各学派。”《辞源》《辞海》是大众公认的工具书,其解释应该是正确的。按照《辞源》和《辞海》的解释,“诸子百家”只限于先秦至汉初各家…  相似文献   

15.
16.
自我推销是当今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常用手段之一,自荐能力也是当今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探究李白和苏辙在《荆州书》和《太尉书》的具体PK,尤其对当今学子涉世之际企图通过自荐推销自己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年仅19岁,刚考中进士,韩廷"赐归待选"的年轻后生,向历任三朝,出将入相,位高权重,文武兼备的大人物韩琦写的一封信。信的用意很简单:求得韩琦的赏识,提携和指教,以使自己在为文和为政上有所进步,是一封标准的"千谒信"。但全篇丝毫无求乞之媚态,无仰视之卑微:夸耀别人却展示了自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望》)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下简称《上》)是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添篇目,一诗一文,都是“干谒”(乞求仕宦)的文字,但都不露“干谒”的俗相,特别是在结构行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从动机背景看起笔。《望》诗由“八月湖水平”的“湖水”为突破口;《上》文以“辙生好为文”,然后提出文与“气”的关系:“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此起笔,起势突兀,立意不凡。两篇均在开头避免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主要对五代枢密直学士的出身、转迁和职权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其出身基本都是文士,并且大都是皇帝在藩或枢密使担任节度使时的幕僚。其转迁主要在中央文官系统中进行,其中翰林学士和端明殿学士被视为正途和首要之选。其主要职权则经历了从“承领文书,参掌庶务”到“升殿侍立,以备顾问”,进而又到“宿于禁中”、“主谋议”的过程。它反映了枢密直学士职权的不断加重以及与皇帝关系的不断密切。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枢密使的权力,发展到宋代,枢密直学士往往签书枢密院事,成为枢密院的实际长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