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作者斯蒂芬·克莱恩在文中对颜色、声音以及动物的描写都极具象征意义,同时通过对文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战争环境的描摹体现了其自然主义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文中作者通过对K这个外地人的遭遇及其困境地描写,表达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本文拟对此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3.
江金勇 《学语文》2011,(5):40-40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一文中认为,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一、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语句章法;二、作者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据此,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领悟作看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应确定为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用《语文教学二十韵》总结了他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其中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两句。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对这两句话作了阐释:“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思路就是文章的脉络。只有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学好这些作品,注重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笔者就谈谈《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文的写作思路及特点。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两篇脍炙人口的古典散文,都是作者被贬官谪居时所作。文中作者不仅“激于感遇”、抒情写志,而且独运神思,异彩纷呈,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山水之景,使人耳目一新。 《岳阳楼记》以“谪”字为线索,以两个“异”斡旋其间,以“快乐”两字阐述题旨,熔记事、写景、议论为一炉,会“…  相似文献   

6.
李建国 《学语文》2005,(1):16-16
《岳阳楼记》(简称《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抒发的忧国忧民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后人推崇。《醉翁亭记》(简称《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散文,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的主题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恬淡闲适、随遇而安的思想。人教社的初中语文课本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我认为两篇散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社会历史观述评建一关于陈独秀的社会历史观,一般都认为是历史唯心主义,如孙思白在《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1963年3月《历史教学》)一文中即持这一观点。无疑,陈独秀早年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他在第一篇文章《扬子江形势论略》中说,“然南朝数代享年...  相似文献   

8.
词语是文章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挑细选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与丰富的思想,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词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中的词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生命力。本文以《风筝》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发挥词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探究作者科学的思想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说明文特别是一些科普文章中都体现着科学的思想方法。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在《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中,作者开篇写道:“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正是用这一观点来论证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此可以看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求存在的联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的思维品质,是值得每个师生倡导、学习的。说明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逻辑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着,它不但文笔优美、词句铿锵,而且文意高远、思想性强。如果能扬弃作者忠君思想的局限性,不失为一篇对学生进行品格训导的好教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文中申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朋友...  相似文献   

11.
近来,拜读了本刊第三期郭刚老师撰写的《莫让“培养信息素养”成为神话》(下文简称《神话》)一文。文中对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质疑。作者的新锐思想和批判精神,令人佩服。但是此文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笔者不敢苟同。通过调查学习,笔者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不少人都认为《一件小事》这篇小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笔者通过细致剖析,发现文中所提到的“希望”并非是指文章作者在劳动人民身上看到了的中国的希望,而是指这件小事所增长的“我”对自我更新的希望,及其作者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学研究》1990年十一期刊登了《对“中心思想”教学的三点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只是对文中的第二点看法“在小学教材里,并非篇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持保留态度。笔者认为,凡是文章都有中心思想。何谓中心思想?通用五年制第八册读写例话《文章的中心思想》中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就是中心思想。应该承认,通用教材的观  相似文献   

14.
设计语文板书方案,应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目的。然而,如何抓准并且有效地突出文中的知识点,科学地把各项知识转化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教学艺术问题。一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文旨,重点突出思想内容。任何一篇课文(含古今中外作品之节选部份),都有作者创作的思想意图,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一旦渗透在作品里,便是主题思想。执教者只有抓住了文中的主题思想,才能确定全文的知识点,并在设计板书方案时重点突出之。请看高中第三册之《荷蓧丈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初次阅读《花未眠》不禁为文中精美与凝练的语言、精粹而灵活的结构、坦诚与多维的情感及作者深刻而隽永的感悟所折服。在作者不紧不慢的、看似闲散的语言中,处处进射着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作者的睿智,充溢着审美的情思。首次执教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我先阅读了有关此文的分析与解说,再结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决定尝试着将本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文本,引导学生自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突破口,从美学的角度指导他们进人文本,解读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对美、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当说必说》补注江苏陈友宝《当说必说》一文中最突出的引用,莫过于那则墨子的寓言故事。但遗憾的是,文中缺少有关该寓言的必要性注解,多数同学因此多有不明。现就其中两个必要的地方作一补注。一、关于该寓言故事的作者:同学们通过读文中的预习提示,以为作者就是墨...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在仙台》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叙述了作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历。文中所记的那个时代距今较为久远,那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当今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甚大,加之这篇课文又是节选,与《藤野先生》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因此,对这篇课文无论在词语、句子、思想内容的理解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8.
看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0期上发表的《〈将军的私事〉的思想弱点》(以下简称《弱点》),作者认为:“《将军的私事》渲染了一位将军假公济私,公私不分”,“损害了将军的形象”。初看似乎观点新颖,看法独特,但细读之后,对文中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颇多。然而,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有人认为它不是本文的主题或唯一主题。时隔多年,再读《朝花夕拾》,细品《藤野先生》,心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藤野先生是鲁迅年轻时留学日本在仙台读书时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他正直无私,心胸宽阔,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先生自然让富有爱国思想的鲁迅为之感动。从文章内容来看,藤野先生是文中的重要人物,但不是唯一的人物。应当承认,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在写“我”的见闻和感…  相似文献   

20.
【写在前面】读《让巨人的思想荡涤世俗的污垢》(《作文成功之路》2007·1,作者何登保),为文中的人物所深深触动、打动、感动。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