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炼词与炼句     
作者对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精心选择和认真锤炼,往往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艺术画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诗人臧克家在《难民》一诗中,为了描绘黄昏时乌鸦归巢的真实情景,反复构思,三次变更一个诗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2.
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它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表现精巧的构思美、高大的形象美、壮阔的意境美、强烈的情感美、和谐的韵律美和修辞的文采美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采用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体会诗中美的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诗人     
已经很久听不到——贸然以诗人自居发言了。不信你看看,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角落,到底还有多少人,敢于站出来,不羞愧地说:“我是一个诗人!”至少,我现在是把“诗人”作为一种概念,一种尺度,和一种考察对象,来认识和理解的,、面对诗歌,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正在写诗的人不屑说自己在写诗,而声称是写字;一些曾经写过诗的人,则若有其事地问:现在还有人写诗吗?谈到诗,以前可能有一  相似文献   

4.
[作者审题构思]我写这篇对诗的文学评论缘于我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让人读懂,让人感受到美就须营造出一种意蕴来。于是整篇文章就以“意境氛围”来展开。构思首先提出诗的创作“根源”。这个“根源”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同时也是赏析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再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得出了三个层次的解读方式:一是从诗歌韵律节奏的和谐出发,韵色律节是形成诗语言氛围最根本的元素;二是从作者的心理图式出发,从美学上进一步解读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共同心绪,由语言氛围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栖息;三是从诗人的哲学蕴含对生命价…  相似文献   

5.
八月中旬,《夏木》电影剧组从韩国转战北京。我也被要求跟组。我表面上装着极其不愿意,每天都和小柯先生吐糟:我的时间多么多么宝贵,跟组两个月我可以写一本稿子,而一本稿子能卖多少多少钱,我多么吃亏啊!  相似文献   

6.
这首诗写的是海上即景,但不是单纯地绘景状物,而是捕捉了海上航行所得的瞬间印象,内中含有联想和感叹。诗人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点染,模糊又清晰地勾勒出大海的寥廓和苍茫。半明半暗的光线使丰富而鲜明的色彩已无法辨认,惟有白帆在逐渐变暗的海面上飘移,构成醒目的颜色对比,"风帆吻着暗色的水/有如黑蝶与白蝶"。诗的画面也就出  相似文献   

7.
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我的校友们一起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年轻的诗,是一首浪漫的诗,是一首爱情诗。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已经很古老了,是19世纪写的,它曾经激动过多少人的心灵!我们今天上课的程序是四步。课件显示: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这次课上听三遍。第一遍,整体感受(课件显示)。在听诗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生:(静听)师:下面听第二遍。这一遍听的要求是:理解诗中的意象(课件显示),听整首诗的意象是怎样和谐地组合…  相似文献   

8.
燕丽华 《山东教育》2003,(25):32-32
学习课标实验教材《海上的风》一课,读完了课文,学完了生字,我让学生写字。忽然,贾志浩同学站起来,“老师,我发现这篇课文里讲了四个故事,第一个,花神都是女的,所以,她一来,就绽开万朵浪花,用了‘她’;大力士都是男的,所以,他一来,就送走片片渔帆,用了‘他’,真有意思。”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已经有点不好意思。上课时,我曾经反复地让学生读,着力地渲染诗多么美,作者想像力多么丰富,把风比作了什么什么,而且还着力引导孩子体会,想像课文呈现的几幅画面,然而,我却没想到课文“讲了四个故事”。的确,在成人的思维中,画面比语言更形象,更易被孩子…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克家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家。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经历了由“诗压散文”到“散文压诗”的创作过程。他的散文,品种较多,而以抒情性的散文成就最高。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真情灌注,以情动人;细节描绘,生动传神;精心构思,讲究文彩。这三点,使得臧克家的抒情散文情深意浓,文彩斐然,含蓄蕴藉,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运用情境创设、朗读指导、语言品析等方法,指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人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认识诗人巧妙构思的特点,理解反复、拟人手法在诗中的表达作用,激发学生缅怀周总理丰功伟绩、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感情。教学步骤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教师...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珠海。教室里诗声琅琅。学生人人捧着一本由珠海市教研室容理诚、郭铭辉二位编著的《教你读诵古诗文》。个儿长得高高,而面部尚带几分稚气的孩子,注意力是那么的集中。时而露出会意的笑容,时而托腮陷人沉思。可偌我身边没有携带照相机,否则摄下这一张张特写,多么富有诗意。 诗一般的教学,诗一般的生活,这是《教你读诵古诗文》一书令我爱不释手的原因。 法国诗人荷尔德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任何时候都与教育同存,都与学子共在。诗教…  相似文献   

12.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肯定了文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而中文的基础课程《文学理论》就在于揭示文学是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即对诗意的追求。如此一门学科的教学就特别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普希金于1815年在皇村学校读书时所写的《玫瑰》一诗,是这位俄国诗人在我国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单是我见到的,就至少有5个中译本。这首诗虽然只有门句,词语也不晦涩,但无论是在中国、俄罗斯还是在其他国家,学者们对它的理解都不尽一致。本文拟在介绍前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陈述浅见,以就教于海内外专家。为便于讨论。现将原诗并拙译抄录如下:我们的玫瑰在哪儿?我的朋友们?玫瑰凋谢了,这朝霞之子。青春就这样消逝!不要说:人生的欢乐就是如此!告诉这花儿:别了,我怜惜你!然后把百合为我们指示。[1]我国迄今未见研究普希金此诗…  相似文献   

14.
晏红 《家教指南》2006,(10):16-18
孩子为什么如此不喜欢狼? 今年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狼爱上羊》,第一次听就喜欢上它的歌词:“北风呼呼的刮,雪花飘飘洒洒,突然传来了一声枪响,这匹狼它受了重伤,但它侥幸逃脱了,救它的是一只羊,从此它们约定三生,苦诉着衷肠。狼说亲爱的,谢谢你为我疗伤,不管未来有多少的风雨,我都为你去抗;羊说不要客气,谁让我爱上了你,在你身边有多么的危险,我都会陪伴你,就这样它们快乐地流浪,就这样它们为爱歌唱……”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一)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二)炼材,王维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三)语言,王寺善于运用词向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6.
我相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写诗如此,读诗也如此.读过《乡愁》后,我问:"同学们,在读这首《乡愁》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浮现相应的画面?" "一个身着布制背带裤的小男孩小心翼翼地将邮票贴在信封上,之后,抽出刚写好已经装进去的信纸,打开了又看."高个子男孩这样回答. "诗人坐在木船上,船飘向远方,而另一个地方,美丽的新娘在翘首远望,等待着归来的他……"女孩子多少带着点羞涩.  相似文献   

17.
七彩的梦     
栗巧兰 《老年教育》2006,(11):40-41
年少时有多少美好的梦,如今大都忘却,惟有学画的梦依然清晰地印在脑海。当年,我搜集过许多绘画作品,闲暇时翻出来欣赏,真有一种身在画前赏、心在画中游的感觉。每当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一一将这些美景付诸画面!山西大同煤矿老年大学给了我实现夙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读完《为自己准备墓地》这首诗,我不敢相信这首诗竟然出自于一个中学生之手。我被小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深刻思想震撼了。也许是自己的偏见,我一直以为当代的中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大多都很浅薄,宇文明月的这首《为自己准备墓地》改变了我的“偏见”。震撼之余,我更多的是惊讶。年轻的作者怎么会产生这么沉重而悲观的想法,以至于“为自己/准备好墓地”。难道他真的“已厌倦这世界的虚伪/不习惯充当无知的鬼魅”?这和他的年龄是多么不相符!也许这就是小诗人的特别之处,他不同于年轻的同伴,他拥有一双看清混浊世相的眼睛,这双眼睛是如此的熟…  相似文献   

19.
一个初夏的上午,诗人杨万里在散步时留心观赏着眼前的景色。不一会儿,他走到一个小池塘边,停住了,这里的一些景象引起了他的沉思:泉孔里无声地流出泉水,树阴在阳光下倒映在水里;池中有一枝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小荷,那尖尖角儿已经长出水面,一只蜻蜓悄悄地飞来,停在上面歇脚呢。“太美了!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也是一首好诗啊!”经过诗人美妙的构思和艺术加工,一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产生了: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点击】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号诚斋。诗与尤袤(m…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一种最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 的结晶。鉴赏好的诗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诗歌 鉴赏教学中,我以为要着力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三美”:反复吟诵,领会诗歌的情感美。诗歌鉴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 、想象、记忆、思维。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赏诗,首先得读懂诗。通过反复 诵读,整体认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其次,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