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敏芳、(亻儿)琴等同学问:“《万紫千红的花》为什么运用逻辑顺序,本文的逻辑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什么叫逻辑顺序?所谓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顺序的一种顺序、通常包括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等。在说明文中,说明事理的说明文主要并且必须运用逻辑顺序,因为这类文章主要是阐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内部规律的。《万紫千红的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阐释花儿万紫千红的因果关系的科学原理为主。万紫千红是结果,是现象,其原因、本质又是什  相似文献   

2.
这一单元是初中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说明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说明事物必须讲求说明的顺序,这一单元的突破口笼统的说是“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学生所接触的说明文往往不是单一顺序。有时,文章大的结构安排采用一种顺序,而在某一个局部,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的是另一种说明顺序。 对说明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学生尚容易理解,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则比较困难。逻辑顺序是指由现象到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简到繁等的顺序。学生理解“逻辑顺序应明白两点:一是明确范围——说明事理  相似文献   

3.
《气候的威力》是一篇说明文,它紧扣“威力”一词,介绍南极气候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对全球气候巨大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所隐藏着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作者极注意在行文中设以鲜明的语言标志,将说明层层引向深入,浑然联为一体。这是文章第3节:(1)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4.
竺可桢先生的《向沙漠进军》一文 ,是一篇阐述事理的典范说明文。学习这一课若能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层次顺序文章采用逻辑顺序 ,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一中心 ,先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接着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被动抵御沙漠 ,讲到主动向沙漠进军 ,进而讲到如何利用沙漠造福人类 ;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文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使得层次结构井然有序。二、理解和掌握中心句…  相似文献   

5.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其中“语言的准确性”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授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引导学生先后体会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的“之一”、“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中的“主要”、“我国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中的“还”等词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虽然造福于人类,但是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这听起来确实让人毛骨悚然,谈气候而色变。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呢?《气候的威力》一文给了我们详尽而准确、生动的回答。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故事与事理     
寓言,是以简单、浅显的故事来寄寓事理的文学作品。寓言这一概念的本身,就决定了《寓言》教学的两个内容:故事与事理。然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故事”讲得多,“事理”讲得少,忽略了故事与事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学生对“故事”很熟,而对“故事”中寓含的“事理”却不甚明了。我认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  相似文献   

8.
江夏同学问:《<梦溪笔谈>两则》中,《采草药》与《雁荡山》都是事理说明文,它们的说明顺序各有什么特色? 《采草药》一文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逻辑顺序。也就是作者先对传统“写法”表示否定,然后从草药使用的部位不同和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两个方面,正面说明自己的观点: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课文从开头到“在药则未为良时”,此为一层,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药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识,就药材来说并不是最佳时间。第二层从“大率用根者”到“此人力之不同也”,分别从草药使用的部位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以及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这两个方面来否定古法,很好地说明了本文作者的观点。《雁荡山》的第一自然段交代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第二自然段为本文重点,推究雁荡诸峰形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宜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等实体事物宜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宜用逻辑顺序。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掌握时间、空间叙述顺序,但是对于运用逻辑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组织文章内容,却感到头疼。逻辑顺序就是在说明事物时按被说明对象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安排文章结构。这种顺序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例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先概述一般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有悠久的历史”,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  相似文献   

10.
《气候的威力》是一篇介绍南极恶劣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巨大影响的事理说明文。文章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有着颇为鲜明的特色。 一、多种说明方法错综融合。为了更好地增强说明效果,作者注意将多种说明方法融于某一个自然段,甚至某一个句子里,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说明。这多种说明方法往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难分彼此。如第3、4段中作者就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课的后面有一个练习是关于逻辑的,要学生从课文中举出演绎推理的例子,并指出“省略了什么”和“顺序应该怎样安排”。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给的习題答案有错误,希望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2.
《气候的威力》说明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课文篇辐较长,说明内容较多。但如果抓住重点进行阅读,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一、抓关键语句,理解全文内容。作者重点是介绍南极的气候,但开篇却说人类的两大挑战,即自身与自然,再说与大自然的较量,又引出“变幻莫测的气候”,在此基础上,才引出第3段的关键语句:“人类在到达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事情的道理的说明文,称之为事理说明文。语文课本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等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的典范。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详细了解说明对象。常言“见得真,才能道得  相似文献   

14.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分析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是由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会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谋篇布局,一般情况下,介绍建筑的说明文,主要运用空间顺序(包括方位顺序)可抓住行踪或方位名词作推敲,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凡尔赛宫》;介绍事物发展,演变或工作程序的说明文,主要借助于时间顺序,可抓住时间名词和序数词作揣摩,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活板》,其中程序顺序从属于时间顺序。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主要运用逻辑顺序,如《万紫千红的花》,《统筹方法》。有许多文章,由于说明的需要往往综合运用多  相似文献   

15.
变序导读启发思维──《惊弓之鸟》教学谈江苏无锡南长区教研室周梦熊《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作者在叙述顺序上先讲结果,再讲原因。课文这样的写作顺序,并不一定是学生认识课文深层含义的“最短程”,在教学中可采用变序教学法,通过变序,为学生构筑理解课大的最...  相似文献   

16.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其教学目标为: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扣住题眼,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后,教师在“只有”一词下加上着重号,并问学生:标题中的“只有”一词说明什么?(“只有”说明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层层剖析,步步深化教师先出示彩色地球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课文是怎样描述地球概貌的?请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的具体词句加以分析。(文章运用“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表现出地球的美好、可爱。同时,作者还把地球比作“人…  相似文献   

17.
《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小语“大纲”对高年级的阅读要求 ,本课的教学 ,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教学重点则是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和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重点目标 ,教学时 ,可采用“抓特点 ,反复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找景点———理特点———品词句———感情读”的阅读方法来学…  相似文献   

18.
《鲸》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围绕鲸的特点、生活习性,介绍了鲸的有关知识。教学本文时,可运用问题导读法,紧紧抓住鲸的特点,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脉络,突出重点段语言文字的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品评揣摩作者介绍动物的基本方法。突破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理的能力。 [阅读学法指导片断及评析]: 一、抓住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逻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推进的逻辑性,二是教学内容的逻辑性.遵循教学逻辑,就是要求教学要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循序渐进,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微观上深入教材,引领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前因后果”,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故事牵强,逻辑混乱”,是《英雄》所遭受到的普遍指责之一。《英雄》的故事逻辑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表层逻辑,即客观事理逻辑,从这一层面看,《英雄》讲述的是一个“刺秦”故事。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逻辑漏洞;其二是中层逻辑.即故事中的人物心理逻辑,亦即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其三是深层逻辑。即故事深层的文化逻辑和精神逻辑,它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言行提供深层的文化合理性和精神合理性。张艺谋将影片取名为《英雄》而非《刺秦》。在影片风格上又明显采取了一种高度抒情写意的浪漫主义风格。这表明其逻辑构筑的重心显然在于后者。故考察《英雄》的故事逻辑时.应该主要考察其文化精神逻辑,但观众普遍未能看到这一层,因而导致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