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文悟读 读完本文,我陷入了沉思,不是为其优美的文笔,也不是为其荡漾的激情,而是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7岁时不知天高地厚,稚气十足的自信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13岁的她进入了北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让人艳羡。在捧读她的这篇散文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位有志青年的心路历程,我们在为之震撼的同时,也许从此不会再惊讶于她“十三岁的际  相似文献   

2.
我问朋友:“你是爱上弦月,下弦月,还是满月?”朋友说:“我都爱。”这句话打动了我,很让我思索。是啊,真的喜欢月亮,又何必在乎她是圆是缺。我想,这才叫“喜欢月亮”,喜欢得脱俗,喜欢得深切,而不是贪图她在某一阶段的美丽月色。我想,假如我们能这样看待人生就好了。爱生活,就爱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这不是“宠辱不惊”的盲目的热爱,更不是贪图享乐的虚伪的热爱,而是把自己融入生活;高兴时笑,悲伤时哭,只有悲喜交加的生活,才是真的。十六岁的我们,正处在“花季雨季”,在这样明媚的日子里也会有雨有风,而阳光普照的日…  相似文献   

3.
感受三毛     
一直很喜欢三毛,从十五六岁接触她的作品开始到现在从未改变。喜欢她的生活方式,更喜欢她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三毛的一生比较真实,这可能源于她宽松的成长环境。19岁的三毛,可以因为情感的问题而只身一人远走他乡。而且是在没有足够的钱又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去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怎么说呢,这种情况放在内地,别说几十年前,就是现在也不是我们敢想和我们的父母所能接受的。再有,她的一生伴随着写作的笔,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一种活着的需要。这似乎是她的一种爱的精神寄托。曾有人批评三毛的作品不是真实的记载生活,甚至说她的…  相似文献   

4.
我家用过的保姆不多,只有两位。第一位保姆是经中介介绍、来自贫困山区的15岁小姑娘,父母没有文化,给她起名字时,只将其表姐的名字做了个字序颠倒。小姑娘到我们家的任务是帮助我们照看不到一岁的女儿。到我们家之前,她已经有一年多当保姆的经验了,据她说此前曾在一位拥有私人豪华轿车的人家服务过,她如数家珍般告诉我;哪个饭店的哪道菜好吃,话语中;我看到了她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和做城市人的向往。 小姑娘干活很有眼色,也十分能干,很快我们就让她一个人和女儿在家了。在生活上我们待她像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小妹妹一样,女儿…  相似文献   

5.
作为成人,有时我们会很主观地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言行,没意识到孩子不是缩小了的成人,其感受应该得到成人的承认。一天吃午饭时,小瑾坐在一张没有摆放碗筷的桌子旁边。我好心地对她说:“这儿有碗,到这边坐下吃。”“就不!”她生硬地说。我愣了一下,不知她为什么发脾气。“这儿有碗,你坐那儿怎么吃呀?”“不吃就不吃!”她这么一说,我也生气了。“你没看见碗放在这儿吗?”“你没看见我坐在这儿吗?”我一句,她一句,弄得气氛很紧张……这件事后,小瑾对我产生了敌对情绪,我说什么她都假装没听见。对此我很苦恼,也很后悔…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幸福     
王彩荣 《家长》2013,(8):83-84
母亲今年80多岁了,没有多少文化。新中国成立时,她在扫盲班里认识了几个字,随着岁月的流逝,差不多都忘记了。但在母亲的心目中,供子女读书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她不会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样冠冕堂皇的话,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对读书和知识的看重。,她常说,她这一辈子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不管怎么苦怎么难,她都要供我们姐妹上学。  相似文献   

7.
生活把它真实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习作就是要及时捕捉这些感人的镜头,把它变成美丽的文字。写作文是一种记录生活、反映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我们有些小朋友在写作时常常偏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去虚构人物、事件,使文章失去了真实感,这多可惜呀!有一次,我辅导学生习作,出了一个作文题——“我的小亲戚”。有个学生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下笔,我便走过去问她打算怎样写。她说她想写小表弟做家务为舅母分忧的事。我又问她小表弟几岁了,她说五六岁。我说,五六岁的小孩儿家务活做得来吗?她摇摇头,说可能做过吧。我说你都不知道,那只有杜撰…  相似文献   

8.
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一个孤单瘦弱的背影,一个爱孤身走路的小女孩。她是我小学时的同桌欣丽,当然,这决不只是“半块橡皮”的同桌情结,不然也不会在这么多年之后还能如此清晰地浮现出她的背影,想起那张可爱的笑脸。不过这也决不是我的初恋,因为我从没有告诉过她,再者,那时的我们才十岁嘛。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传奇     
唐朝霞 《班主任》2013,(1):59-59
一个朋友,8岁时,刚上学就遇到一位很凶的老师,这让她对学校生活望而却步,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年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9岁时,她的妈妈觉得女儿不能这样耽搁下去,坚决让她继续上学。而这一次她遇到了一位慈祥的老师,这位老师没有多么高超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认真整理手中厚厚的一叠采访手记时,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将杨卫平——一位平凡但很特别的青年女教师的真实个性、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内心呈现给读者。当教师、做班主任,当年对杨卫平来说,也许不是惟一的选择,选择后却成为自己无怨无悔的钟爱。从教16年来,她曾先后在山村小学、县城小学、市重点中学任教,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而惟一没有改变的,是她做了16 年的班主任。虽说是一员“老兵”,其实她还很年轻,然而岁月在她的面庞上过早地印下了沧桑和憔悴。不知不觉间,当年那位17岁的少女已经将生命…  相似文献   

11.
如此父母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我们痛心地看到,有少数家长,没有当好这位“老师”,没有用好这个“课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给我讲了这样两件事。(一)一位女生和邻校一位男生谈恋爱。上课走神,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降。学校几经教育,她仍不肯斩断情丝。无奈之下,只好请出“法宝”──通知她家长来校,商讨解决办法。她的家长来了,来的是她的母亲。当教师把她不足15岁的女儿陷入早恋泥坑的消息告诉她时,这位母亲听后不是怒颜厉色,而是喜形于色:“好呀,老师,我女儿这么快就找到老公了,不用让我…  相似文献   

12.
陈君 《天津教育》2004,(5):22-25
初见范培芝.她的千练、活力和“精气神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会在身边发现这一类人:对他们来说,忙碌是生活的常态,工作是生活的重心,奉献是生活的乐趣。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他们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往工作单位的路上……范培芝就是这样的人,她自信、充实、忙碌并且快  相似文献   

13.
刚开学就遇到一个特殊的孩子──月月,她聪明文静,就是不喜欢吃饭,每次老师分发碗筷、准备就餐时,她就泪眼汪汪地说:“老师,我不吃饭。”不吃饭怎么行呢?我们变着法地哄她、喂她吃饭。可月月就是紧闭着小嘴不育吃。几天了一点收效都没有。离园时我们和她妈妈谈了此事,她妈妈说: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两位老人就这一个孙女,很宠她,样样事都依着她;小时候月月不肯吃饭就用零食代替主食哄她吃,孩子饭量一直就很小。月月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商量后决定对她特殊照顾,通过家园合作逐步改正其不良习惯,增加其饭量。 家园第一次…  相似文献   

14.
红红是一个我朋友的女儿,今年15岁。她很漂亮、也很聪明,一向是成绩好的学生。她有很多的优点,本来是很容易成为一个骄傲的女孩子,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她的骄傲。她很喜欢交朋友,待人很热情、性格也开朗,所以她也就很自然地有很多的朋友。前年6月份,正当同龄孩子还在为中考进行紧锣密鼓的学习时,她早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市一所重点高中提前录取。我们也常常羡慕朋友有这么一个省心的好女儿。谁知,一个周末下午红红的妈妈居然跑到我家,对我说:“你是学心理学的,快帮帮我吧!红红已经有半个月没有上学了,整天呆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弹电子琴,这孩子…  相似文献   

15.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诱惑。她仅仅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安妮宝贝选择生活的一种方式,行走并且写作。她的题材多围绕宿命、飘泊、行走等话题进行,基调趋向颓废、阴霾、苍凉,没有极端。安妮的《蔷薇岛屿》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抛开了先前消极的风格。作品主要记录一些她在越南旅行的细节,还用了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给人留下了一种沧桑的美感,其在旅途的过程中用回忆来穿插她对父亲的怀念。她写父亲时,忽明忽暗断断续续的描写,写出了那种支离破碎的疼痛。她的苍凉只埋藏心底,就像我们触摸她冰冷…  相似文献   

16.
导适时诱     
一个双休日下午,全家人正看电视,3岁的外孙女步子重重地走了进来,只见她一只小手拎着一面镜子,一只手捏着唇膏,嘴巴抹得鲜红鲜红,连下巴上都有一些。她对妈妈说:“我抹口红,好看吗?”坐在沙发上的爸爸赶忙说:“是有点好看。”舅奶奶赶上前抱起外孙女问道:“九九,你怎么知道抹口红的呀?”她挺得意地说:“我们班宋小小也抹了,好看极了。”爸爸把她接过去,对她说:“我们用这红色画画好吗?”“好。”父女俩就在一张小方凳上画起了画儿......当时家里没有一人责备、呵斥孩子,这是对的。爸爸抓住时机说了句“有点好看”…  相似文献   

17.
“我不再做乖乖女”,这句直率而大胆的青春宣言由刘小萌在《我不再做“乖乖女”》一书中勇敢地喊了出来。这不是一部只充满叛逆思想的书,也不是一本讲述才子才女如何成功的故事书,更不是一本只号召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书,它讲述的是一个从重点中学进入私立学校的女生历时三年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我们大多数人都羡慕那些天才,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可是毕竟这个世界还是天才少,普通人多。《我不再做“乖乖女”》里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她没有优秀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令人称道的天赋,她所有的只是爱她、鼓励她、理解她、支持她的父母。是父母引导她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选择,走属于自己的路。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私立学校的生活,以及最后如何选择留学之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为自己做主、大胆选择属于自己的路、充满自信的女孩形象,也可以感受到像作者这样的普通女孩心中的价值观、友情观;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这本书让我们发现,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除了以“传统”方式挤进象牙塔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只要一个人是健康向上的。该书分为九章,语言平实,真情流露。每章节除了有作者自述外,还加上了一段父母的话,是他们对女儿所...  相似文献   

18.
读了《海伦·凯勒》这本书,我感到,生活本身并不残酷,只要你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会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本书记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生。海伦一岁半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能够想象、不能够忍受的。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帮助、教育下,她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此后,她把一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个盲聋人能…  相似文献   

19.
阿妹是个不幸的女孩儿,我们在同情她幼年丧母和丢失妹妹的情况下仍有如此的信念真是欣慰之极。阿妹在后一封信中说她很想当一名作家。她说虽然她在打工,但她不相信当作家一定要有高学历,要大学毕业。她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很同意阿妹的这个观点,并且我也相信所有看到阿妹故事的读者都会鼓励她按着自己的理想来走自己人生的路,我们真诚地相信只要阿妹努力,那么她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十七岁的阿妹在同龄们过着快乐中学生活时,正在打工路上漂泊。在打工之余,她一直坚持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写作、画画、读书。虽…  相似文献   

20.
为自己惊喜     
我们镇里的人谁也不清楚伯爵夫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但她讲英语的口气使我们听得出来她不是地道的美国人。她住的房子很大,有很多仆人为她干活,所以我们知道她很有钱。但是从来也没有见任何朋友来和她共进晚餐。这一点她说得很明白,只要她在家,她就想一个人呆着,只有当她走出家门时,她才在公众面前露脸。对我们孩子来说,尽管她也是一个社会名流,但我们总有点怕她。伯爵夫人手里总拿着一根拐杖,这根拐杖既是她走路的帮手,又是她用来惩罚那些她认为应该惩罚的人的工具。确实有的时候,住在附近的多数孩子似乎也需要教训教训! 由于眼明腿快,我常能躲开她打过来的“惩罚棍”。但是有一天,当时我才13岁,为抄近路我穿过她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