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除了深刻的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原因,还和稽山鉴水的哺育,绍兴先贤的熏陶分不开。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必然地要继承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古代会稽人陆游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鲁迅家附近有不少陆游的遗迹,鲁迅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教育。而鲁迅的祖先也以陆游的思想品格教育鲁迅。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的《鲁迅的精神》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精彩的文章,但学生不容易掌握,主要是原文的思路他们往往弄不清。这一段实际上用的是议论文最常见的思路:先提论点,再举出论据以证实之。秋白的论点是:鲁迅杂感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记录了鲁迅前半生发展的光辉历程。“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一层“从进化论进到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一、这篇课文节选自瞿秋白哪一篇重要论著?它在原文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二、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三、这篇课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入门指津】一、节选自《<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该序言的最后部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一篇全面论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和评价其杂文的战斗意义的大块文章,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节选的这部分,则是在对鲁迅做了全面论析的基础上引出的结论,概括、提炼出表现在鲁迅身上的“宝贵的革命传统”——鲁迅的精神。这一部分在《序言》中处于总结、收束全文的重要位置,是作者评价鲁迅的观点的升华,起着高屋建瓴、统摄全篇的作用。二、课文第一段加着重号的长句:“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  相似文献   

4.
一、一点改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千篇一律的传统的“三大块”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三大块”,便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专家学者所指责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与这“三大块”不无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作了一点大胆的改革尝试,这尝试概括起来,就是以新鲜活泼的句群为中心的语言教学代替大而不当的千篇一律的“三大块”。句群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是以句为单位,研究其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积字成词,积词成句。如积“到”和“来”,便成“到来”这一偏正型的词组。如果加以扩充,可以成为“到新的阵营里来”的这样较为复杂的词组。如果要表达鲁迅先生怎样到新的阵营里来的意思,就还得加以扩充。对此,瞿秋白同志在《鲁迅的精神》一文里,是这样扩充的:“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大都避免了性格的单一化倾向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力求同中求异 ,各显千秋。高中教材选用的《阿Q正传》和《祝福》里的两个人物赵太爷与鲁四老爷的塑造就是如此。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人物时 ,应该把握这一特点以免误解了鲁迅先生创作他们的真正意义。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 ,赵太爷与鲁四老爷的形象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 ,在政治上他们都代表着反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老太爷的不准“革命”到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 ,就可以清楚看到他们极力维护着他们作为“人上人”的阶级地位之思想观念 ,骨子里他们又都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中心是总结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分析他的革命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节):概括总结了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本段中打着重号的文字就是论点的引出。这句话是并列复句,第一层次是讲他思想发展的质的飞跃:“进化论”与“阶级论”是指世界观的转变;“逆子贰臣”与“友人”、“战士”是指立场的转变。第二层次,是讲他思想和立场变化的时间跨度和主客观因素,并作了总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鲁迅研究家陈涌的《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一文的政治时代意义视野分析,从陈涌发掘到的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现实主义的表现、《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其不足之处三大块来对陈涌的这篇论文进行分析研究,揭示陈涌成名之作的原因。陈涌的论述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在今日读来还是颇具启发意义的。但由于时代的关系,他的论述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1、逆子贰臣:逆子,即叛逆不孝之子。贰,背叛的意思。贰臣,封建时代称前朝的大臣投降新朝又做了官的人。清朝乾隆弘历年间,统治者为了提倡忠于皇朝的封建道德,曾敕编《贰臣传》,将降清的明朝官  相似文献   

9.
二千多年来,由于反动阶级的政治需要,历史被颠倒了。一个立场反动、思想是秕糠的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正如鲁迅所说的:“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而同时,与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儒家学派作坚决斗争的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学派——法家,却横受种种谣言和诽谤。今天,我们要清算孔子的反动思想,同时也要对法家重新评价,还他本来面目,把被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相似文献   

10.
<正> (三)从以进化论来观察社会问题到以阶级论来分析中国革命问题 鲁迅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问题,原先是以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分析的,逐渐发展为以阶级论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这个过程经历了好几年。这个演变的脉络,较为集中,鲜明的体现在一九二七年的《而已集》里。 写于三月二十四日的《黄花节杂感》,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鲁迅是真诚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作为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其中尤以《双城记》为代表。《双城记》的写作背景是18世纪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小说主要通过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倡导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人性论是古今中外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武器。两千多年前,人性论的祖师爷孔老二所鼓吹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到了四百多年前,又被地主阶级的文人施耐菴在《水浒》中大加宣扬;三十年代,一个名叫布克的美国女传教士,把《水浒》译成英文,改书名为《人皆兄弟》,其贩卖人性论的手法,更加露骨。可见,从奴隶主阶级的维护者,到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以至资产阶级的传教士,他们对人性论的热衷,一脉相承,有增无已,目的都是为了麻痹革命人民,实行阶级调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在《给姚克的信》中,曾经对布克的作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说:“近布克夫人译《水浒》……但其书名,取‘皆兄弟也’之  相似文献   

13.
李清友 《考试周刊》2014,(29):18-19
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形象系列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他具有封建统治者的形象本质,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地主阶级形象,有着浓厚封建意识的顽固者面目,具有精神统治的虚伪本质。鲁迅小说中的地主阶级形象,已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4.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理由:一是自己母亲姓鲁;二是先秦时,周鲁乃同姓之国。那他又何以名“迅”呢?《尔雅·释兽》解释“迅”说:“狼其子徼绝有力,迅。”原来“迅”的古义是矫健的狼子。鲁迅用它作笔名,表现了他誓做封建制度逆子贰臣的决心。有的笔名是作家一段心境的写照。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转入地下以写作为生,写出了《幻灭》等小说。作家处于“动摇”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祝福》从1924年诞生以来,被学者们从叙事学、文化学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多维的解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作品的生命。不管从哪个视角来解读和阐释,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最终都得立足于语言文本本身。但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把精力倾注于对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挖掘和解读,而对虚词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价值重视很不够。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17.
大约六十多年前,茅盾先生曾经热烈称赞鲁迅是“最理想的人性的追求者,陶冶者,颂扬者”;“最伟大的hu.manist”(英语,通常译为人道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人本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为适应形势需要改称鲁迅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者”,赞扬他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现在看来,茅盾过去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其实是相当准确深刻的。因为贯串鲁迅一生,始终不渝而且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启蒙主义小说的先驱者,其创作中深厚的人道主义显示了巨大的艺术张力。鲁迅在他创作的前期,在哲学思想基本观念建立的基础上,采用小说与杂文的方式,对封建宗法社会价值体系与话语方式的核心作了整体系否定,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病症作了精细观察和深刻解剖。事实表明,研究鲁迅人道主义与前期创作的关系,是解读鲁迅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艺遗产表现手法的特点,又吸收了世界进步文艺的创作经验,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扬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下面分几点来谈谈:一、主题的深刻性.鲁迅对于小说的创作,历来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的小说正同他的战斗的杂文相似,锋利而切实.鲁迅从小就同农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从农民毕生受着压迫的痛苦生活中,感到阶级压迫的残酷.同时,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教训,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深感中国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就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有不可比拟  相似文献   

20.
怎样理解“阿Q式的革命”与阿Q之死●浙江省东阳湖溪一中许锡强伟大的作品往往逃不了被人误解的命运。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代表《阿Q正传》问世七十余年,其成就早就以伟大来论定,可就最大范围的读者接受而言,对这篇小说的解读是有违作者本旨的。譬如对于大多数读者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