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苏东坡文集,方知苏小妹为苏东坡之姊而非其妹。苏东坡为乳母所作之基志铭写道:“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八娘何人?据《苏诗总案》记载:“东坡姊八娘……不得志卒”,司马光在《苏主薄夫人墓志铭》中也曾提到:“幼女(即八娘)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可见,八娘乃苏东坡之姊。据苏东坡所言,他只有三个姐姐并无妹妹。大姐早亡,二姐和三姐也都在东坡年少时先  相似文献   

2.
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相似文献   

3.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4.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鲎笥遥刷诙种S谑?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也许会认为,物理和化学需要试验,而数学既无仪器也无设备,哪来的试验.其实,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试验.不过,与理化试验不同的是,数学是借助纸和笔在思维中进行试验.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一则名扬中外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意思是:今有一些东西,不知其数目,三个三个一数剩两个,五个五个一数剩三个,七个七个一数剩两个,问这些东西至少有多少个?)这类问题的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极其有名,被称之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享誉中外的我…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尝笑南海先生『驱车而过巴黎之市,无有也。』一语,以为巴黎之为都,如彼其富且丽,曷为而曰无有,岂以习闻太过,早若身经,逮夫身历,转若无覩耶?诗有之『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意便寻常。』余于巴黎之游,所感正复相似,及游伦敦柏林而再至焉,夫然后巴黎之美,跃然呈目;盖天下美醜好坏,原无定则,胥以比较而后显。江南风物之美,自昔称最,然以吾人习见之故,常若有许多不满;然使试向国内西南北三方一游  相似文献   

7.
自然与人为     
姜红 《现代语文》2004,(12):13-13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咸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日:“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相似文献   

8.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鲎笥遥?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  相似文献   

9.
不断的情丝     
鲁克 《家教指南》2005,(1):52-53
“儿坐牢,离娘只有一步遥,一步遥;儿囚里面,娘在外熬。春花才谢秋又老。声声呼唤儿记牢,儿记牢:洗心革面,把路走好!”透过这首感人肺腑的狱中之歌。让我们看到了人间那缕——  相似文献   

10.
剩余问题是人们喜欢谈论的一类数学问题,中国古代《孙子算经》中就有《物不知数》一章: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有几何?答曰:二十三.术曰:三三数之剩:二,则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则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则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一百(零)六以上,以一百(零)五减之,即得.这就是名的中国剩余定理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1.
圣人观卦,非只观一卦一爻。复卦一阳始生,以归正迁善为义,正始归,善初迁,尚犹微弱,以无妄养之。无妄卦六爻皆遵无妄之义,初、三、五、上四爻,爻辞明言"无妄",象传六二言其"未富",九四言"固有之",也是无妄之意。虽皆无妄,然其居位不同,时势殊异,犹有吉凶之别。初九位正而处卑,"吉",六二居正而得中,"利有攸往",九五位尊而中正,"勿药有喜",此三爻都因居住"正",或吉利,或有喜,卦辞言"元亨利贞";六三失位而居内卦之极,无妄有"灾",上九不正而处外卦之穷,无妄"有眚",此两爻皆因失位不正而获"灾",卦辞谓"其匪正有眚";九四刚居柔位,也失正,但下据六三,上比九五,"可贞"补其过,所以"无咎"。  相似文献   

12.
《周礼》中说:“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13.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相似文献   

14.
孙子定理     
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下卷中,有个非常著名的“物不知数”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题目的意思是:有一些物品,不知数量,将它们三个三个地数,最后剩2个;五个五个地数,最后剩3个;七个七个地数,最后也剩2个。求物品的数量。 显然,这是一次同余式问题。《算经》给出的解法是: “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  相似文献   

15.
识才·用才     
识才·用才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王夫之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竟之谓贫。─—魏源何世无材,患人主不能识耳,苟能识之,何患无才。─—汉武帝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是我国继写帝王将相、山林草寇、神魔鬼怪等三部名著之后出现的第一部描写市井生活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赤裸裸地毫无忌惮地暴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病态。西门庆一家的生活,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鲁迅所说“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正说明它的典型意义。西门庆是由暴发户起家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典型的官商合一的封建恶霸。他一人先后占有二妻六妾。大娘吴月娘继陈氏病亡之后作为填房成为正室。六妾依次为:二娘李娇儿、三娘孟玉楼(卓二姐病故后,“就顶死了三娘的窝儿”)、四娘孙雪娥、五娘潘金莲、六娘李瓶儿。小说以真实…  相似文献   

17.
金针度人     
<正>【出处】语出《桂苑从谈·史遗》:郑侃女采娘,七夕陈香筵祈于织女,曰:"愿乞巧。"织女乃遣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意思是:郑侃的女儿采娘,七月初七祭织女,织女给她一根金针,叫她缀于纸上置于裙带中,三天不要说话,就会具有绝技。此后采娘刺绣的技艺果然特别出色。后有宋代释普济在《五灯会元·宝峰惟照法师》中提及:"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相似文献   

18.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9.
童年的馒头     
<正>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里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要高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钱,日子清贫得像一串干枯的空笼花。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孩子发三个馒  相似文献   

20.
王芳 《现代教育》2011,(Z2):115-116
在古代文坛上有一位大师级的文学家,其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不懈地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曾经,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余,领悟到大自然的无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并进一步了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