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我认为古人这句话对文言文教学极其有用。我这里说的“入”就是紧扣教材、深入讲析;这里的“出”就是据文悟...  相似文献   

2.
早在 1981年张志公先生就指出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大面积 ,高速度”。这种方法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快 ,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今天我们在研究 2 1世纪语文教育的时候 ,这段话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学习语文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是“出入书”的过程。“始当求所以入 ,终当求所以出”。从信息论角度讲 ,学习是信息输入、储存、加工、输出的过程。我们只有用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去取代少进少出、慢进慢出 ,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 ,语文能力得到超常发展 ,“过目入耳能掌握 …  相似文献   

3.
古人读书的要求有两条,即“出”和“入”。“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我们教学生读书写作,也要让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方才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能“入得书”,“出得书”,在教学中将“读”和“写”两个重要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行所悟、学为所用。  相似文献   

4.
“学生绘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浙江省湖州中学高黎明浙江省湖州六中孙利灵一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借图来辅助教学,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的。特级教师蒋传一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根据林黛玉进府的线路绘制了一张“贾府平面图”,将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空座位     
看着教室角落那张空着的座位,我心中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座位的主人叫张铁,他同村的学生今天捎给我一张字条:尊敬的李老师:当您看到这张字条时,我已经随别人外出打工了。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很舍不得您和同学们,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我会永远想着您和同学们的。您的学生:张铁看着手中的字条,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留着长发、性格倔强的男孩儿。忘不了那次学校篮球赛,他投了一个漂亮的三分球,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一边喝水一边问:“哈,怎么样,李老师?”我明知他是希望得到我的夸奖,但求胜心切的我却说:“一开始…  相似文献   

6.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近年来技工教育教学法改革的一大成果,是~种新的适合技工学校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地融合的一起,通过增强感性认识而进~步加深理性认识的过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讲,既加大了教学的直观性,又为今后学生综合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讲,“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改变了以往纯理论教学的抽象性,而且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每一位“双师型”教师应探讨的核心所在。根据多年的教学法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课前准备,明确目的,突出重点、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合理的课堂组织等。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我上了一节自认为很得意的专题课《求函数的值域》,但学生提出了很多细节性的问题:“您举的例子定义域都为R,当定义域不为R时,能用判别式求值域吗?”“究竟什么时候才可以用判别式求值域?”“用判别式求值域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出入”之说与教师的主导性 中学语文课文教学,既要指导学生入乎课文之内,又要引导学生出乎课文之外。南宋文人陈善首倡“出入”之说,他在《扪虱新话》中说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近代学者王国维亦倡“出入”之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相似文献   

9.
彭在羹 《中国德育》2007,2(5):44-44
大型的德育活动往往声势浩大,影响广泛,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大小不同、发展水平各异,而大型活动又无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效果不好。笔者以为,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学科教学、班队活动等途径多向渗透,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德育活动不能一味求“大”,教师应多从“小”处着手,设计一些学生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的小型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抓深抓实。  相似文献   

10.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教师为了表示尊重学生,把“学生迟到喊报告进教室”的规定改为“学生迟到可直接推门进教室”。对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但是也有很多教师表示质疑,认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本期选登的是对此种做法提出不同见解的几篇文章。当然对这一做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必须有统一的认识。只是希望通过互相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师们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我们搭设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对这一做法您还有何见解,欢迎并期待着您的来信来稿。  相似文献   

11.
一节成功的物理课,应具备“新”“趣”“活”“实”的特点。“新”即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新;“趣”是指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活”是指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实”是指要充实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学生:老师,您常说我的作文写得很真实,但就是太平淡了,不能打动人。您能讲讲其中的原因吗?老师: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说你的文章写得“真实”,是因为你能把所见所闻如实地表现出来。但文章要能打动人,光靠“真实”还不够,还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写“虚”。写“虚”,就是在客观地表现所见所闻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做到适当地抒情和议论。学生:许多时候我都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可是一提起笔又不知道怎么表达了,您能说说如何抒情吗?老师: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杨老师,还记得我吗?我曾是您班上的一个学生。那时,您教我的数学,而且是我的班主任,有一些事情我早就想对您说,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我不敢。今天,我已踏入新的学校,终于鼓起勇气对您说,请您听听学生的心声吧。杨老师,您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每当我们班参加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等活动没能拿到好名次时,您就会狠狠地责骂我们,但作为学生,我想对您说,名次是次要的,重在参与。参与角逐的过程对我们来讲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活动后您的责骂却如同当头一瓢冷水,浇了我们个透心凉。记得有一次大…  相似文献   

14.
常有朋友问我:“您从教50年了.在培养学生作能力方面.您感到最重要的项目是什么?”作教学是个复杂的研究领域。简明扼要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并巩固‘我要写’的念头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记者:黄校长好。来之前,我看到有些媒体报道说,你们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已成为让长沙教育界“刮目相看”的“十五中现象”。请您解释一下,何为“低进高出,高进优出”?黄佳:我校地处长沙市繁华地段,周边有7所同类学校。您是知道的,我们的高中招生是大家所说的“名校”先招,然后就是我们这些学校招。  相似文献   

16.
这天,杨村三中教师张明刚进办公室,几位科任教师便立即把他围了起来。“张老师,您用了什么方法,居然能让小帅前进200多名。”“您是怎么让小帅踏实下来的?”连珠炮似的提问让张明不知道先回答谁的问题好,足足等了好几分钟,大伙逐渐安静下来,这才轮到张明说话:“小帅的问题主要在家里,  相似文献   

17.
在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更在于创新。但不管怎样创新我们都必须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却有着自已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怎样来贯穿这个“农”字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往往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的。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时不感到问题的存在,或某个问题不能有效地激发他的思维,那么他的学习往往只停留于一种形式。正如古代大学问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碰壁—点拨”教学模式是湖南耒阳市教育局局长崔定升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成的一种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练中碰壁—讲评点拨—巩固消化。1997年10月,我同湖南省教科所刘先捍所长到耒阳市进行了实地考察。找认为,“碰壁—点拨”教学模式(以下简称PD模式)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PD模式是古代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化。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则处于“愤悱”状态,这时教帅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就是名符其实的“启发”。然后,再加以“…  相似文献   

20.
隋国庆 《湖南教育》2007,(11):16-17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追求的是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态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通常或本来的状态下简单、扎实、有效,并且必定是经得起考验、学生喜欢、老师自己满意的课堂教学。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听了一堂堂谓之原生态的常态课后,不得不反思:以去“浮”求“实”为核心的常态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