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闺塾》     
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2.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并能够据此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理清本文的脉络线索。教学重难点1.剧中的人物冲突。2.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戏剧主人公杜丽娘的表现较为含蓄,对她性格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设想本课剧情并不复杂,语言也不艰深,加之注释详尽,学生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多的困难。但由于学生对于戏曲语言及其表现形式较为生疏,因而,教学前首先应该使学生了解文本,应放手让学生品读课文,务使学生对作品琅琅上口、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着手…  相似文献   

2.
3.
语文教学视点下的"戏剧"属于语言艺术,因而语文教师在进行戏剧教学时就必须把握"语文"特征体现"语文"特点。说到戏剧教学的"语文价值",大概没有人会对如下阐释提出异议。戏剧是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戏剧教学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以提升,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剧本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剧本的创作、对剧本文本以及表演的评论又是在进行写作实践活动……但是,如何进行戏剧教学呢?目前似乎还没有可以让多数语文教师普遍认同的方法。戏剧教学于是就有了如下情形:对剧本一读了之者有之,将剧本作为普通文本解读者有之,课堂上着力讲授戏剧知识者有之,不顾语文特点致力于戏剧表演者亦有之……本期刊登的四篇课例是几位一线教师的尝试与探索,七位评者的见解也只是一家之说,并不意味着是在为戏剧教学提供策略指导。我们希望以此引起同仁对戏剧教学更加深入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意图 由于《闺塾》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前两篇戏剧的基础上,学生对戏剧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就未再设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简要了解作者及《牡丹亭》剧情;个性化阅读,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形象;讨论分析杜丽娘与陈最良冲突的实质;初步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中《闺塾》一出,后称之为《春香闹学》,剧情并不难懂。明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牡丹亭》一剧“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就《闺塾》一出,细细读来,则可见其笔笔层层奥妙无穷。  相似文献   

6.
7.
教学意图 本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学生搜集汤显祖的有关生平及戏剧,借助交流、资源共享去了解作者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剧中人物的戏剧冲突,体味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剧中人物性格,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并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理解封建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里《闺塾》一出,后称之为《春香闹学》,剧情并不难懂。明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牡丹亭》一剧“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就《闺塾》一出,细细读来,则可见其笔笔层层奥妙无穷。《闺塾》一出,作者反仆为主,正面酣写丫环春香闹学,充满喜剧气氛。其实作者笔在此意却在彼。他写这场戏的真意,还在于刻画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何也?这又见于情节层层奥妙之中。杜府设帐延师教女,是因杜丽娘之父认为女儿昼眠有悖礼教,须用诗书拘束女儿身心。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从闺房走到塾堂的杜丽娘,上学第一天,听讲第一课,却开启了她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蔡永平 《学语文》2005,(4):8-19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文《闺塾》,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在闺塾听老塾师授课的情景。作品围绕着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中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在杜府上的这堂课即以失败而告终。往事如烟.时过境迁,旧式塾师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但陈最良式的老师却依然大量存在于今天的课堂上.当然,  相似文献   

10.
《闺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剧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第七出戏,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牡丹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剧作,汤显祖本人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厚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相似文献   

11.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牡丹亭》是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整个传奇以“情”胜“理”,热情地讴歌了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剧中的杜丽娘相比此前二百多年前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具反抗精神。崔莺莺的  相似文献   

12.
(投影演示<牡丹亭>四枚特种邮票.同时播放昆曲<牡丹亭>的音乐.) 师:同学们,西方最著名的古代戏剧家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明朝,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  相似文献   

13.
《中山狼传》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选自《东田文集》卷三。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东郭先生和中山狼这两个寓言形象的典型性格,概括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某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特征,有着浓厚的褒贬色彩,也有着鲜明的思想内容。它告诉我们,狼吃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对恶狼一样的坏人,切不能温情脉脉,而应该坚决斗争到底!  相似文献   

14.
《闺塾》是高语四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重头戏。戏中描写的是小姐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闺塾中听老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显然,陈最良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一片混乱,老师教不得法,学生学无所得。仔细分析这出戏,可以从中找出对我们课堂教学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对《闺塾》内容的理解早有成说。换个角度来解读这出戏,从中可读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些启示,包括教学的方法与内容阐释等。语文教学不是教条式的机械灌输,而是充满智慧且灵动多变的师生情感互动。  相似文献   

16.
<闺塾>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汤显祖以其生花妙笔,塑造了这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光彩照人的杜丽娘、率直泼辣的春香而言,陈最良只是配角.教参中对其做了如下论断:"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严格遵守封建教义","逢迎家主","有一定的虚伪性".这些话语将陈最良定格为一个活脱脱的"反面人物".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根据文本,一一细说.……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节选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闺塾》。读这个剧本中的私塾教师陈最良,我们可以从中生发出许多的感触。虽然时代完全不同,教授的学业也有很大区别,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本质特征却依然有相通之处。因而研讨一下陈最良作为教师的形象,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首先,陈最良作为官宦人家雇佣的家庭教师,他是尽职尽责的。他敢于批评学生不合规矩的行为。陈  相似文献   

18.
主仆相配、以仆衬主,是古典戏曲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手法虽然缘于真实的生活,但经过作家的潜心创造,在戏曲中常能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所注的历史材料,并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讲史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即《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人物,《演义》既要根据历史,又要作为艺术创作不同于历史,运用匠心化历史为艺术创作。作者罗贯中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在史实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形象来提炼情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较,从关羽形象的塑造来看罗贯中是如何提炼情节的。…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在情节的安排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及永久的艺术魅力。“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于情节的叙述,如果采用“竹筒倒豆”的方法,一下子兜底翻出,诚然爽快,而那就好比一马平川上观风景,叫人读起来兴味索然,恹恹欲眠。反之,假若作者在行文时有起有伏,有高有低,张弛有度,跌宕生姿,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样的文章,读者诵之定会爱不释手。司马迁是处理情节的高手,他总能把情节安置得有波有澜,变化多端,仿佛来如骤雨,去如轻烟,非常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那么,司马迁处理情节有哪些高招呢?根据笔者的咀嚼揣摩,大抵是这样的: “盘马弯弓射不发”。司马迁安排情节的第一个妙法,就是巧设悬念,跌宕起伏。这里举《信陵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