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刘和珍是牺牲于一九二六年的“三一八”惨案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在“五·卅”运动之后,北伐战争之前。“五·卅”运动不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且激励了全国爱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反帝热情,因此,使得帝国主义者大为震惊。还在一九二六年初,帝国主义者在上海  相似文献   

2.
方梅 《科技文萃》2005,(3):144-146
张震群的文章--<张恨水妹妹张其范三一八惨案亲历纪实>,再次激起了我对惨案中牺牲烈士的怀念,对刘和珍的敬爱.但该文中提到刘和珍未婚夫以及他俩爱情的源由,与历史事实不符.刘和珍的未婚夫是我的父亲方其道(张文误记为方民耘).我在孩童时期父亲就给我们讲过刘和珍的故事.他们有一段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纯真而坚贞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为悼念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革命青年,揭露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虐杀中国人民的暴行,鲁迅先生继《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和《可惨与可笑》之后,于四月一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4.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和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基于洞察人性、批判政府、揭露社会黑暗的基础之上记叙了“三一八”事件,但三者借助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不同的写作意图:鲁迅以片段式的叙述纪念刘和珍,抑制不住内心对执政府的愤恨,同时又讽刺“流言家”的冷漠;周作人也以片段式叙述吊唁刘和珍、杨德群二人,抒发内心对死者的真挚情感,通过“感想”之事侧面表达对政府的无望;朱自清以全景式自叙来呈现“三一八”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6.
张震群 《科技文萃》2005,(3):140-145
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震惊全国,使全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本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满怀激愤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文中对这位女中豪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深情的怀念.刘和珍生前还有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她们一起参加了"三一八"大游行,她就是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妹妹张其范……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教材所选的优秀作品中,以态度和表情特点获得永生的人物形象不多,刘和珍是最突出的一个。她的“温和”与“微笑”是如此地鲜明,如此地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读过《记念刘和珍君》的人,都会像她的亲人们一样在头脑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纪念“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很多,而只有本文成为名篇广为传诵,其所以如此,主要由于作者采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是“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青年而写的文章。文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文字问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正是在这种“出离愤怒”的情感澎湃中,  相似文献   

10.
<正>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六节深刻地阐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和教训,阐述中引用了晋代诗人陶潜《挽歌》中的四句诗。  相似文献   

11.
资料     
刘和珍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被害前二日,作了最后一篇英文作文《在大学的社交生活》。现录出几段,以助于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回间】.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间段棋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  相似文献   

13.
(一)《纪念刘和珍君》的两条注释《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莽原》”课本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刘和珍预定全年的《莽原》是“一种周刊”(课本已改为“文艺刊物”——编者)么?《莽原》有两种:一是《莽原》周刊,一是《莽原》半月刊。前者为莽原社之刊物,为之奔走最力者是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为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人,鲁迅是编辑。周刊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终刊。共出版了七个月。后者为未名社之刊物,先由鲁迅编辑,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因被北洋军阀政府通辑离京赴厦门,半月刊由韦素园接编。此刊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创刊,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至第二卷二十二期停刊。共出一年零十个月。未名社成员李霁野、台静农等虽曾以个人名  相似文献   

14.
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浙江/毕人柱《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本久远以前的褪了色的相册。 现在,我的两鬓已经斑白,我的思潮无穷无尽。 自从1986年“3·18”惨案60周年纪念以来,一些报章杂志刊登了刘和珍烈士和我父亲方其道的恋爱故事,不禁引起我思绪万千。 1921年,方其道、刘和珍、孙师毅等30多人在江西南昌发起组织“觉社”,并出版《时代之花》周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积极鼓动和组织青年参加爱国运动。不久,父亲和刘和珍自由恋爱而正式订婚,相约等刘和珍大学毕业后结婚。  相似文献   

16.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而写的著名杂文.文章赞扬她们的崇高精神,揭露和抨击中外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卑劣的罪行,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激励后人继续奋斗.讲读程序:一、了解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注释,如66页注释①、③、④,67页注释④,69页注释①、②、⑤,70页注释①,71页注释①、②等。并要求作综合整理,口头介绍“女师大事件”,写出“三·一八惨案的始末。  相似文献   

17.
安徽肥西县山南中学张文生同学、山东鱼台一中赵树祥同志就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第七部分开头一段文字提出了如下疑惑:作者第一句话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第二句接着说:“但这回却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那么,按作者的话的意思,下面所要说的意外之处,应当是超过作者“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推测,也就是说,“这回”(三一八惨案发生的事)的“几点”比作者推测的还要坏,还要“恶”,还要“凶残”,还要“下劣”。但作者接下说的第三句:“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写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之后的《记念刘和珍君》,是“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杂文,有些用语比较特殊,如果不明白当时的情形,不用一点考证的工夫,就难以弄清楚。“出离愤怒”是什么意思?何以要用“偏安”“引退”?高中语文课本虽有注释,却颇多问题。以下分别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现在,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看法。一“亲戚或余悲”四句,见于陶潜的五言诗《挽歌诗》。陶潜的《挽歌诗》一共写了三首,《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在第三首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