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依赖关系,个体缺乏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社会从“群体本位”进入“个体本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开始确立,个体处于一种单子式的生存和发展之中;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在”、“共生”开始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方式。因此,为顺应当今时代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试论师生伦理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道德教育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学校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相比,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社会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概论》,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其活动对象是人及其身心;其目的和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在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中蕴涵着多重伦理关系的交织,其中包括教育群体之间、教育群体与教育个体之间;受教育群体之间、受教育群体与受教育个体之间;…  相似文献   

3.
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依赖关系,个体缺乏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社会从“群体本位”进入“个体本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开始确立,个体处于一种单子式的生存和发展之中;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在”、“共生”开始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4.
冯悦旋 《山东教育科研》2014,(20):I0004-I0004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老话都是在言明合作与团结的力量。合作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学习与处理方式,人是社会人,是生存于万千社会关系的个体,但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个体的能量聚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合作,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一、地位效应及其社会心理机制地位,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组织或群体)中占有的等级位置。每个人总是生活在多重社会关系之中,并同时隶属于几个或更多的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往往占有不同的地位。个体在特定群体中的地位,常常“依群体的预期而定,那就是成员所承认的每一个人的价值。”因而,地位实际上是个体对群体价值作用大小的标志。同时,地位也总是表现在一定的群体关系之中,是个体加入群体关系系统,群体赋予个体的客观属性。班集体是由青少年学生组成的较为稳固的群体,每一个学生都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按照对集体作用的大小,可以有高低之分;按照其性质来分,可以分为正式关系中的地位和非正式关系中的地位。前者是指学生在班级的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主体的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同的核心。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因此,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首先,要注重在校园中推进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和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要充分推行人性化的班规室训,推行弹性灵活的个体评价制度,形成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评价标准。其次要鼓励教师、  相似文献   

7.
教育目的是以观念形式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成长的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成长的方向、性质和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哲学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不同意见,接着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内容、形式、特点和依据,着重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面向”的关系,强调指出,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不仅是我们确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确定教育目的的规格要求。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教育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理论业已表明:人们的心理发展是明显阶段性的,而要使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备社会要求的相应能力,就必须依靠每一个阶段都有能促进个体发展和帮助个体完成该阶段独特使命的良好教育。然而,目前被我国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的“教育选拔功能”,一方面使得大家只关注学生智育发展和学业成绩:另一方面在不同教育阶段内所淘汰的大批学生都受到了忽视。这样不但不能使大部分教育对象获得应有的发展,即使受到“关注”的学生也不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些显然都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关研究指出: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五种意识和能力: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感、自主发展、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群体、个体互动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依赖社会的帮助和个体主观能动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并被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成员以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因此,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康德所说:“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从社会化的内容看,无论是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或是培养社会角色,都是教育努力的结果。所以说,社会化是教育极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再“犟”的人总有不“犟”,甚至十分顺从的时候,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个体融合于自己所归属的群体之中的时候。人融合于群体之中,为什么容易顺从呢?这是受人的“社会性”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还跟他们的年龄特征有关。所谓人的“社会性”,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喜欢合群、害怕孤独的特性。青少年时期,人的群体意识、群体情感发展十分迅速。换句话说即“从众心理”很强。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富有变化的群体,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群体中的个体也是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个体与个体干差万别是很正常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因材施教。学生是“脚”,教育是“鞋”,教师就是造鞋人。造鞋人如果不了解“脚”的大小、形状,怎么能造出适合“脚”的“鞋”呢?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告诉我们,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有关的“场”来实现,如电场中电子的运动既是。这里借用一下,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也可以借助“语言场”来实现。这个“语言场”即群体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和谐关系与良好氛围。在这个群体语言环境中,每个个体(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随时随地汲取语言。由这样的学生个体组成的班级群体,必须见多识广,有相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和分析人教版小学不同学段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总结出我国小学德育教材“他-我”之间存在的三对张力: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较为强调社会化功能,人格完善功能退居其次;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比较凸显“集体意识”,较为漠视“个体意识”;从个体与个体的关系看,较为强调善待他人,相对弱化平等共处。上述关系的梳理和缓解,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4.
谈谈中学生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是个人由于无形中受到群体影响而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即别人都这么做,于是自己也就这么做,别人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群体中生活,因此,人必须而且能够接受群体影响,不仅现实的行为具有感染力,而且认识和观点也有感染力,这就产生了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的思想、情操、对社会的认识、兴趣爱好、服饰打扮,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比如我班某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一时间钻研数学风气浓,一些平…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按照整体性观点来看,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之间既表现为互相作用,又表现为互相依赖,互相制约。时时处处都反映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管理理论中的行为科学就应运而生,并成为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许多管理者都从以对“事”的管理转为对“人”的行为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下面我就学校管理行为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她)属于什么样的阶层?这个问题是谈论教育的首要问题,这决定了他们能不能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任何社会都是由多种多样的个体的人构成的,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14.12亿,那中国社会就是由14.12亿各具特点的中国人构成的,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但是,不同的组织(比如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等)、不同的学科为了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和改造社会,会按照特定标准把这些个体的人划分到一个群体里面,从群体的视角分析这些不同个体的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适应性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怎样达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任务,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近年来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实践,其中适应性教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实践环节,是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对待学生需不需要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概括地说,协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求得共同发展,以及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道德产生以及发展的深层次原因。道德之于教育有更为深切的必要性:首先,道德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在需要。教育目的本身已经蕴含了教育伦理在内,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大…  相似文献   

20.
一、课题背景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这是面对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学生个体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相统一,群体的“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