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踏寻桃花源     
伍泽 《阳光搜索》2005,(11):50-52
那天午后,翻出陶渊明的书,看到了《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抬头看看窗外,院子里一树桃花将开未开,心下一动打开电脑查询.竟然真的给我找到了:桃花源——湖南常德桃源县境内。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源已超出了简单的词汇概念而作为某种特定的范畴,或作一种象征或描述一种现象。语文教学中也仅仅相对指出桃花源即乌托邦,似乎并没引起语文研究中更深的探究。 首先我们看桃花源到底说了些什么? 作者构筑了一个桃花盛开的村庄。它的经济形式,似乎只是那种“设酒杀鸡”、“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典型的小农经济。可见陶渊明所理想的是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境界。 这个封闭的桃花村,它的渊源是用来政治避难逃避专制社会的血腥镇压,其实说得更明白些是士大夫文人寻找隐居的理  相似文献   

4.
走进桃花源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请来了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名播华夏的画家,一位享誉世界的园艺设计师。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各自为桃花源献上一份厚礼。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颜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  相似文献   

5.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请来了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一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人们期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各自为桃花源献上一份厚礼。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妍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诗歌。在桃花源里,画家一直没有停下来。有时他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编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上说,这首词写的是春天.我以为这首词写的是秋天。“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当然是只有春季开了。既有桃花,似乎就可以断定是春天了.但这“桃花”是否就一定是“花”?会不会是河川潭泉的名字?事实上,西塞山附近就有不少地方以“桃花”为名的:有叫“桃花墩”的,有“桃源乡”,有“桃花坞”等。再则,张志和遭贬后,厌恶官场,才归隐山林当了和尚,这和陶渊明的归隐何其相似。陶潜梦寐的“桃花源”,不会不使他渴求。同时,也只有在象“桃花源”这样的环境中垂钓,才会那样的超然、安闲、适意,“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使西塞山前没有“桃花川”,那末在陶潜的笔下会写出“桃花源”,在张志和笔下就不会写出“桃花川”?况且,鳜鱼在春季产卵,加上食料不足,正是最瘦的时候。而且,在鱼产卵期间,一般人是不捕鱼的,何况遁迹佛门以善为本的张志和?  相似文献   

8.
“桃花原”与“桃花源” “桃花原”与“桃花源”,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不同。“原”者,“原野”也,指“开满桃花的原野”;“源者”,“水源”也,指“绝境”位于“桃花林”水源之处。文中的“桃花林”与“桃花源’”有一个明显的分割处,便是有一个数十步长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山谷。简言之,“桃花林(原)”尚是“世间之物”,而“桃花源”才是“世外之境”。所以渔人发现“桃花林(原)”,并不等于发现“桃花源”。只有在原文第2没穿越山谷之后,才算真正发现了“世外桃源”。当然,因为“桃花林”临近“桃花源”,也属…  相似文献   

9.
提起桃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渊明,在他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中,借一个迷路渔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平相处,处处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文章借渔人的眼,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关于桃花林的描写。今通行的版本,文字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业昌在今年第三期《重庆师院学报》撰文指出,根据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则“芳草”作“芳华”;新近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也定“芳草”为“芳华”。夏文认为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     
桃花源不止湘西一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一篇寓言,怎么可能实有其地呢?并非确指,多方附会也就不足怪。我行其野,抬眼望,遇有桃花源,总想去转转。南边的武夷山、北边的泰山,都有名为桃花源的景观,同湖南的那一处相较,差能得其仿佛。泰山的桃花源,在山之北。《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如果划界,这片桃源美景似应归入齐太公的治下。姜子牙钓于渭水之滨、武陵渔翁缘溪欲穷桃花林,本为一境。  相似文献   

12.
又是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花香满城.我家院里的几棵桃树,旺旺地开出一树一树的花儿. 记得去年,也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家的邻居张阿姨死了,她是被肝癌夺去生命的.她的女儿和我一样大,小小年纪失去了妈妈,痛苦极了,我也伤心地哭了.  相似文献   

13.
春天,一阵烟雨过后,中国的桃花又开了…… 《诗经·魏风·园有桃》曰:“园有桃/其实之■。肚子饿了,桃子当然可以充饥。 一顿美味不在话下。桃花林海,如霞如波,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桃林那边的世外桃源才是最美的社会。然而,陶渊明至今一千六百余年,还没人找到那个绚丽的梦。那一树耀目的不结果的重瓣的桃花…… 中华文化里,与桃有关的桃木、桃花、桃林、桃园、桃果等都充满象征,驱邪、贞洁、出世、情义、成仙也备有其用。有些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另一些,则在神话、诗歌、散文、小说里与民族的理想“仙人路渐长”…  相似文献   

14.
三百二十字的《桃花源记》,以简炼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片谆朴宁静的人间乐土,一千七百五十年来,引起多少人美好的遐想。它为什么取名桃花源?是纪实,还是虚构?现今湖南省桃源县的桃花源是不是陶渊明所写的地方?桃花是我国最常见的美丽的花,最易引起人们的美感。我国最古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把“归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野”,作为“偃武修文”,进行和平建设的标志。桃林又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中,陶渊明是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一位。究其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各取所需的。陶渊明晚年所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当社会出现动荡之时,“桃花源”理想社会便成为一些士大夫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文从陶渊明的身世及“桃花源”世界产生的思想入手,就“桃花源”理想的生命力谈一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转瞬即逝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清明节那天,在回娘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山坡。山坡下一片桃林,桃花开得正盛,远远望去,宛若天边落下的一片云霞。我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想起“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优美词句。儿子也脱口而出:“好美啊!”听到儿子的赞叹,我马上把车子停在路边,和儿子一起跑上山坡,驻足观察起桃林,并让儿子描述桃林远看像什么,近看像什么,每一朵桃花什么样,花香什么味儿,能不能看到蜜蜂……儿子和我都陶醉了,陶醉在大自然的美丽中。我相信,儿子会记住这个美…  相似文献   

17.
刘家宝 《学语文》2013,(3):48-49
感谢陶渊明.他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神秘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同样也感谢柳永,他在《望海潮》(见卷首)中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一个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版的“桃花源”,带给我们的是另类的风情和别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诗歌《春风吹》中的第一节诗“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时,顺势拿出一枝盛开的桃花问:“小朋友,桃花为什么会开?”有的说,因为柳树绿了,桃花想和柳树说说悄悄话;有的说,桃花开了,那是因为它睁开了眼睛想看看春天有多么美丽;还有的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伸了个懒腰,把花骨朵顶开了……小朋友的回答多种多样,充满了想像和诗意。可令老师吃惊的是,在众多的答案中,就是没有老师预设的、期待的“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可是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师本想通过此环节…  相似文献   

19.
<正>感悟城市历史高擎精神火炬徐萌阳辽宁省丹东市,居塞外关东,临江滨海陬,鸭绿江千里奔流,连中朝蜿蜒边塞。这里,便是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的“迷人故乡”。当春风在鸭绿江上留下层层涟漪时,江边绵延万里的山坡、旷野上,一树树桃花的粉嫩花苞含笑迎着春风,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山野与江上。然而,镌刻在这座城市记忆里的不只是浪漫与美好,还有战争的严酷与无情。抚今追昔,黄海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个文学典型所反映的自然形态的原型应是陶渊明自己家乡的康王谷,他笔下的桃花源的全部景象只有在康王谷中可得到全面的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