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吏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从明代的官吏选任制度、任官的回避制度、官吏的考课制度、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的俸禄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与平民无缘,仅限于官吏。战国时期开始了官吏退体制度,是谓“致仕”。“致仕”一词源于《春秋公羊传》,其书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交还权力之意。汉代官吏退休后一般不给俸禄,但可举荐一嫡亲进入官场。从东汉章帝始,退休后不给俸禄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两晋时期,官员俸禄具有不稳定性,统治者通过调整官员俸禄,赏赐官员谷物与钱帛等措施来增加官员收入。这一时期,帝王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和地位给予相应的特权和赏赐;通过赐药和遣使慰问来优恤患病官吏;赏赐钱物来救恤贫穷官吏,同时允许家境贫困的官员改任俸禄较高的官职。官员死后,朝廷会根据其品级、功劳和生前受重用的程度,赠予相应的助葬物品和钱帛等,并对官员家属及其后代进行优恤。  相似文献   

5.
秦汉监察制度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之际监察制度有其自身产生的原因、机构设置、职权范围和运转机制等内容。秦汉时期的统治阶级,通过监察制度这个制衡杠杆,去调节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等之间的关系,去监察国家机关和国家官吏执法守法与建纪违法,忠于职守与渎职失职,从而使国家机器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陈述了中国古代各代度量衡单位名称及变化概况,列说了各自的增长率及原因,介绍了古代官吏俸禄发放大致状况,对战国至三国确定官吏秩级的重量与发放俸禄使用的量器单位间的关系及读音做了考证,阐明了怎样解读二种单位名称才为正确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在整顿吏治方面,苏天爵主张明确国家设官宗旨,牢记为官使命。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举荐贤良,打击奸佞贪墨。充实地方官僚队伍,完善选拔进补机制。裁汰冗官,改革俸禄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陈述了中国古代各代度量衡单位名称及变化概况,列说了各自的增长率及原因,介绍了古代官吏俸禄发放大致状况,对战国至三国确定官吏秩级的重量与发放俸禄使用的量器单位问的关系及读音做了考证,阐明了怎样解读二种单位名称才为正确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代的掖庭,不但居住了一大批婕妤以下至宫人、采女等品秩在六百石以下,供皇帝淫乐的嫔妃,而且设置了一套拥有掖庭令以下至护卫,从宫一类吏员众多的的官僚机构。这些人吃的是国家的俸禄,干的却是直接或间接供皇帝淫乐的事务  相似文献   

10.
在朕即天下的秦汉专制主义集权国家政治生活中,国家的安危系于皇帝一身。因此秦汉政府设立了几套不同的防卫机构。其中处于宫门宿卫位置的卫尉及其属官吏在宫省禁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瑞的局限     
朱元璋把官吏的俸禄定得出奇的低,如洪武二十五年确定的文武百官的年俸,最高的正一品只有1044石(米,部分折成钱支付),最低的从九品为60石,未人流的为36石。按照惯例,官员的部分幕僚、随从的报酬和部分办公费是要在年俸中开支,所以官员们依靠正常的俸禄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低级官员更连养家活口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12.
南朝时,地方官吏收入较为丰厚,为此,不少京官以家贫为由要求出任地方官,在离任或请假返乡时则会带回或多或少的还资。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除了俸禄之外,官吏还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财富。有的官吏比较清廉,而有的官吏专以营蓄财物为业,结果造成了官吏还资数额差距较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秦汉之际监察制度有其自身产生的原因、机构设置、职权范围和运转机制等内容.秦汉时期的统治阶级,通过监察制度这个制衡杠杆,去调节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等之间的关系,去监察国家机关和国家官吏执法守法与违纪违法,忠于职守与渎职失职,从而使国家机器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14.
列宁说:“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人分为被管理者或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居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这批人就是官吏。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必要从农民身上榨取的无酬剩余劳动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报酬,付给这批官吏;反过来,又纵容他们向农民榨取更多的甚至越过薪俸几倍的无酬剩余劳动。汉代也是这样,官吏俸禄的开支是很大的,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②  相似文献   

15.
列宁说:“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人分为被管理者或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居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这批人就是官吏。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必要从农民身上榨取的无酬剩余劳动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报酬,付给这批官吏;反过来,又纵容他们向农民榨取更多的甚至越过薪俸几倍的无酬剩余劳动。汉代也是这样,官吏俸禄的开支是很大的,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  相似文献   

16.
赃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宋代为惩治官吏赃罪,改善吏治实行"重禄法",意图通过提高官吏的俸禄而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重禄法"的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官吏赃罪,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宋初以来官吏贪财受赇的不良风气,但仅靠重禄是无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的。  相似文献   

17.
赃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宋代为惩治官吏赃罪,改善吏治实行"重禄法",意图通过提高官吏的俸禄而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重禄法"的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官吏赃罪,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宋初以来官吏贪财受赇的不良风气,但仅靠重禄是无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的。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1999年在河北省隆化县西北的鸽子洞中发现的元代官吏放支俸禄文书进行了考释,认为该文书是元至正末年某官吏为乞放支六月份官吏俸钞的申状草稿。并进一步指出,该文书提供了元末官员申请放支官俸的具体实例,为研究元末财政状况、揭示窖藏主人身份以及元代文书编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秦汉是我国封建专制集权制的开创时期。秦汉人事制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当时国家统一,地主阶级集权统治的加强均起过重要作用,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对此作一概述,旨在引起史学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一、秦汉官吏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不肯为之折腰的“五斗米”究竟是什么?由于缺乏资料,长时间以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俸禄说、(?)食量说、五斗米道教说等。近期又有两篇解释“五斗米”的文章,笔者认为其立论依据仍然存在错误。 《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8期刊载的《五斗米是月俸还是道教》一文,否定五斗米是晋朝县令的月俸,而认为是五斗米道教徒。该文否定月俸说的依据是《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的这样一段文字:“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由此认为五斗米不可能是陶渊明的俸禄。但该文明显是将“秩千石至六百石”误认为是县令的俸禄了。实际上千石、六百石只是县令的官阶、品级,并非俸禄。这从颜师古的以下注文也可看出:“千石者九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九十斛和七十斛,才是西汉县令的俸禄(月俸)。 由于官吏的俸禄是有变化的,因此东晋末年任彭泽令的陶渊明,其俸禄是不能以西汉县令的俸禄为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