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所以,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既然“人的关怀”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那么,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以实现人的最大自由与最大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观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浅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开放地区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内容。本文就谈谈隐蔽教育意图的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开掘别样的治班点子,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些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6.
张玉香 《甘肃教育》2008,(19):43-43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对作文的惧怕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政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内容。据此,在无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无痕教育”的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9.
徐玲 《江苏教育》2010,(2):56-5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吴洪华 《师道》2011,(9):44-45
教学是一种启迪感化、心灵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而无痕教学恰能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问接、暗示等方式给学生以教育。教学无痕、情智共生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要求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13.
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确定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某种与主体无直接切身利害关系的刺激单调、反复出现,就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目前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方法论上讲 ,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 ,有学校内部的 ,也有学校外部的 ;有心理学方面的 ,也有社会学方面的等等。但在讲究策略 ,减少不利因素 ,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 ,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 :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 ,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 ,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 ,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 ,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 ,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思政工作隐性化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教育规律以及教育的“接受主体”的心理特征,在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将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并积极致力于学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更利于思政工作者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隐蔽教育意图,教育美在无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意图是教育者在主观上要实现的目的和打算,隐藏教育意图能诱发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展示无痕教育的魅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这是一种人性化、生态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教育内涵,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伙伴意识”,淡化学生的“受教”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意图是教育者在主观上要实现的目的和打算,隐藏教育意图能诱发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展示无痕教育的魅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这是一种人性化、生态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教育内涵,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伙伴意识",淡化学生的"受教"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连英 《河北教育》2005,(23):12-12
信息多元化,生活、学习方式的日益丰富,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改变以往工作靠说教,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斯的《谏逐客书》成功地运用心理调节机制,仔细地揣摩读(秦王)的接受心理,并竭力强化接受效果,实现了他的写作意图,也充分展示了作的写作对象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朗读指导中,我们首先重视了发挥朗读的示范作用。教师朗读得越好,儿童就越能理解课文,就越能受到感染。教师要朗读得好,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以及对所描写事物形象的意图。深入理解一篇作品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地朗读、体会,使作品所写材料成为自己所想的、所要说的、所要传达给别人的东西。朗读时,得先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者一致起来,把作者的意图变为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逼真地表达作品的精神力量,感染和教育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