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 在我的案头放了一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这些佳作,我虽然过去读过,有的还读了不止一遍,然而,现在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新鲜。它们又把我带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去,我谛听到那时候的时代声音,感触到那时候的时代脉搏的跳动。在《飞兵在沂蒙山上》(作者韩希梁)里,我看到:蒋介石的御林军七十四师深入解放区的腹地,在孟良崮找到了自己的坟墓,而人民解放军,用“武器的批评”,对这个御林军作了正义的裁判。在《英雄的十月》(作者华山)里,我看到骄横  相似文献   

2.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3.
老旗:我想,现在的报道更注重实用性和借鉴意义。以前的农村报道大多节奏慢,通讯长篇大论,像写小说,至少是散文,那时候还提倡通讯散文化。当时“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读者有的是时间看,现在不行了,你的题目和开头拿不住人,人家就不读了。所以现在很少有写小人物的大通  相似文献   

4.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8):21-21
正@看历史: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译言:《容闳自传》之访曾国藩:"他问我这时为中国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如果我的朋友没有在几天前告诉我引进机械工厂的事,我必定会将我的教育计划来作为回答。但是在当时  相似文献   

5.
打电话过去,黄永厚先生已经搬了,在我的圈子里,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现在,我手里就只剩下一些他的照片。 认识黄永厚先生要追溯到十年前。那天下午,诗人梁小斌对我说他要出去一段时日,到北京去,看一个朋友。除了文学,梁小斌对其他事都是很马虎的,他常常去向不明,让许多朋友和兴冲冲前来拜谒的崇拜者在他的小棚屋面前铩羽而归,因此日日遭到谴责。这次破天荒地想到临行前通知我一声,可见谴责的力量是无穷的。 梁小斌要去看的那个朋友就是黄永厚。那时候黄永厚先生在画坛上已久负盛名,对万千慕名者而言,他站的是一个够都够不着的地方,可梁小斌却大言不惭地说跟黄先生是很要好的朋友,还可以中等地去“看”他,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我对梁小斌说,行啊,既然你跟黄老交情那么深,你帮我要张画吧。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将他一军了,可谁知没多久梁小斌回来时,居然还真把画给带回来了。梁小斌得意非凡,不停地说,你知道这画什么价吗?要挂在什么斋里去卖,那可是抵万金的。我捧着画早已乐不可支,对梁小斌的炫耀,已  相似文献   

6.
花絮我本来是一个诗人 晚八点.在上海著名的文化街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屋里,江南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灯影书香里的江南春神采洋溢,威猛而不失儒雅,稳健中透着浪漫,一脸的笑容和率真很难让人把他和"日进斗金的传媒再造大亨"的身份联系到一块儿.他的爱好不多,除了看书写东东."也许我本来就应该是个写诗的文学青年,只不过现在蜕变而成了会创造生意的小资派.我想以后公司的具体工作不用我做的时候,我就专心思考创意.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写写文学和社会评论,最好将来还能写出类似于<英雄>的影视剧本来."  相似文献   

7.
做记者要细心、敏锐。一次,与朋友聊天时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出于关心,自己的孩子而经常翻看女儿日记,一天,母亲却在孩子的日记中读到了孩子留给她的话:“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其实,这不过是朋友随口一说的小事,但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沟通的范例,于是.我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写出《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刊登在2005年5月31日《唐山晚报》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青海高原的牧区度过的。下面,记叙几段我和马的事。同志们从这些事里,可以看到青海高原上的新闻记者生活和工作的剪影。第一次骑马我第一次骑马,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公社采访时。这天,我准备到一个大队去,公社书记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骑骆驼还是骑马?说实在的,我当时对骑骆驼骑马都有点儿害怕。马嘛,总还见过,骆驼却还是第一次看到。我看了看拴在院子里的两峰又高又大的骆驼,决定还是骑马。  相似文献   

9.
5年前去青岛日报社送稿的那次经历,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写了一篇反映驻长门岩岛某部官兵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海岛上珍稀花木──耐冬的感人事迹。刚当上报道员的我上稿心切,于是决定去送稿。在报社里我恭恭敬敬地将稿件送给一位编辑审阅,这位编辑边看边点头说:“回去给我折两枝耐冬花送来,我这办公室里也太单调了!”闻听此言,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坏了,海岛上规定严禁任何人破坏耐冬,编辑交待的事咱办不到,上稿的事肯定没戏了”。忽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先答应下来,等稿子登出来再说”。然而,一撒谎就脸红心跳的我还…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是我最亲密、最想念的好朋友。从三十年代起,到现在,快有六十年的深交,我们一直是知心的老朋友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到的儿童杂志,也是《小朋友》,那时候我做学徒生病,寄住在姑母家休养,姑母的孙儿有《小朋友》杂志,每期都买,我也拿来翻阅,觉得故事很有意思。我后来搞儿童文学创作,多少也受到《小朋友》的熏陶和启发。一般说来,少年时候接触到的事,往往容易记得住,在看过的一些《小朋友》里,其中有几个故事,今天回  相似文献   

11.
卢汇 《山西档案》2000,(1):41-43
像我这样处在文化边缘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顾准”这个名字只是两三年前的事.那时候许多媒体都在说道这个名字,因为有一本《顾准日记》新鲜上市,并且销路很好.有的报章在评论这本日记时,连带着介绍了此前已经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我居住的贵昆线滥坝车站,平时很少放露天电影,除非是逢年过节或特别重大的节日,因为那时候可以娱乐的文化活动实在太少,既没有电视,也没有舞厅。当时我和小伙伴们惦记最多的事除了过年,就是看电影。过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七年的二月,人民解放军在山东莱芜地区干净、彻底、全部地歼灭了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七个整师共六万余人。当时,我是新华社华东前綫分社第八支社的记者,曾经目睹前綫我军指战员和解放区广大人民,在这次著名的战役中,种种令人难忘的英雄行为。现在整整十四个年头过去了,每当我翻开自己的纸面已经发黄、字迹有些模糊的日记的时候,心情就非常激动;莱芜战场上的日日夜夜,又展现在我的眼前了。下面是我日记中的几页,记载着我在前綫采访的几个片断。二月十八日于莱芜县王家石沟昨夜,我随八纵×团三连来到这个村庄。半个月以来,为了捕捉战机,歼灭敌人,部队三次往返临沂和莱芜之间,行军近千里。听说部队转移到这里,要进行短期休整。上午,战士们有的洗衣服,有的理发。我和几个同志洗过脚以后,卫生员给大家治疗“大炮”(泡),他一面笑着,一面数着谁的“缴获”多。和我一起洗脚的通讯员小朱,一只脚上就有九“门炮”。我看到  相似文献   

14.
问: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创业的? 傅盛:我当时是因为一个我没有意料到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我想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创业,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揣摩一下什么是创业. 问:什么事让你有了创业的勇气? 傅盛: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我们4个人一起在一张乒乓球台旁边开始自己的内部创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做的这款产品用户量从几千、几万到上亿,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反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让用户知道我的产品,我每天都在看用户的反馈.这样的经历让我相信只要做起来就会有机会,创业可以从非常小的点开始做.  相似文献   

15.
记者难当     
五十年代当记者很辛苦,下乡采访得自己带行李而且得把它装到马搭子里。因为很多地方不通汽车,再说也没那么多汽车,所以得经常骑马、骑毛驴、骑骆驼,骑一切能骑的东西。今天年轻的记者恐怕压根儿不知道那马搭子是什么玩意儿。那时候也没有宾馆、招待所什么的,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不过那时候也有一样好处,就是当记者很容易出名。发表几篇作品就可以名扬全疆。当时的《新疆日报》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记者有多少呢,我说不准了,反正所有的编采人员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你说能有多少呢,也就是二三十个吧!  相似文献   

16.
中國记者:2005年,您推出了"青藏高原万里行"系列专题。众所周知,对58岁的人来说,到高原采访困难重重。您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王喜民:2005年适逢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我想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报道河北的援藏干部。对于省台来讲,这是我们关注大事件的巧妙切口。建国以来,几乎每个年代都有一批燕赵儿女支援西藏。有的人已经长眠在那里,更多人仍在默默奉献。不管怎样,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千万河北百姓的心。这个题目是听众爱听的,我觉得就非做不可。中國记者:那么您具体如何策划,采访的难点在哪里? 王喜民:我一开始就计划写大报道、做重头文章。看资料、设计报道方案、预约采访、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案头工作就用了我好几个月时间。但计划赶不  相似文献   

17.
上大学的时候,我做过一次大手术。躺在手术台上,被做了全麻,满心都是恐惧。在即将昏睡之际,却听到医生们在谈论过节时医院会发点什么福利。那时候心里隐隐觉得有点不妥,但也没深想。一个来自农村、举目无亲的大学生,享受着全免费的医疗待遇,还能对医生有什么要求呢?不过,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细节还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个弹片。我对医生没有偏见,相反,我时常对他们怀有莫名的崇敬和同情。前几年,我父亲来北京看眼疾。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挂上了专家号,和父亲在走廊等待了很久,终于见到了专家。但专家只看了大约两分钟,就把我父  相似文献   

18.
上午通知我演讲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那时,鲁迅先生还没有做父亲,做父亲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事,可他写了这么一篇著名的文章。而许多做了父亲的人士却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来。现在要说怎样做记者,而做记者是你们将来的事,你们  相似文献   

19.
长江 《现代传播》2004,(2):119-120
《新闻调查》能不能“灰”一点?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对“生活原生态”的观照能不能再多一些主动?可以说这样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一出现,我马上就意识到它迟早会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命题,为什么这样说?二三十年前,中国还没有什么受众研究。人们看电影或听故事,首先想知道的就是电影或故事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那时候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泾渭分明:黑白不容颠倒,良莠不许混淆。人们绝对不愿意相信雷锋也可能喜欢漂亮的姑娘,绝对不能答应欧阳海在拦惊马牺牲后宣传干事竟会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一些私利的追逐。可是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20.
靠自学充实自己的一等功英雄 1986年11月18日,宋永奎16岁,当兵来到北京."我是总政文工团的,到部队后做通信员,也就是送‘鸡毛信'的.彭丽媛、杨洪基当时都是我的战友,彭丽媛当时就住我们斜对门,她人不错,我立功后不居功自傲就是受她的影响.1999年我再到北京时,还曾和爱人去找过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