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中期的“前七子”中,李梦阳和何景明之间因为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引发了一场论争。学界对这场论争开始的时间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经过对史料的重新发掘和研究,我认为这场论争的开始时间可以确定在正德十二年冬。  相似文献   

2.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虛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文学复古运动”的过程中,至正德年间却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拟古;何景明则倾向  相似文献   

3.
略谈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今信阳市)人.据孟洋(仲默表弟)《何景明墓志铭》记载:“其高祖太山由罗田徙居信阳”.其父何信,曾任地方小官吏.景明少年聪慧,天资颖异,《明史》称其“八岁能释古文,弘治十一年(1498)举于乡,年方十五”,号为神童.当时宗藩乡绅争差人去背负一举成名的何景明至家为客.何所到之处观者如堵,一时传为佳话.又四年,即弘治(150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从此,他结识海内名士,与李梦阳、徐贞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号称“七才子”,也就是中国文学史所称之明代“前七子”.前七子“皆卑视一世”,而李,何正是首领人物.正德戌寅(1518)年,何景明升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辛已(1521)年,何以“形劳虑深,猝然呕血”为故,不久弃官南归,遂至溘然长逝,年仅三十九岁.  相似文献   

4.
明代散文的发展,有过几次变革。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复古”或“拟古”,是较早的一次。当时影响很大,后世议论纷纭。直到今天,在一般文学史著作中,对于“前七子”这样的流派,尽管并不论述他们的文章,却总要援引他们的主张,如,“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类从而论定其得失功过。至于这些作者的文章究竟怎样,具体的揭示尚少。不要说七子,就连为首的李梦阳、何景明这样有代表性的作者,过去的研究也还不够。我想,对于一代文学发展变化的探讨,对于一个流派得失功过的评价,不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不从个别的分析作起,是很难得到确凿的结论的。这里想从“前七子”之“复古”,简略谈谈七子之一何景明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与何景明成名后,由于在师古问题上对“古人之法”理解和应用存在着较大分歧,二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因何景明曾借用佛家语以“筏”喻“法”,主张“舍筏登岸”,史称“筏喻之争”。本分析了李何二人共有的囿于字句音声与修辞结构谈论诗“法式”的共同理论缺陷,试图从中手绎“七子派”总体上由复古陷入拟古的端倪。  相似文献   

6.
何景明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一向以倡导文学复古著称。然而他真正追随李梦阳倡导文学复古的时间并不算长,大致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二年。正德二年,何景明托病归乡休养,正德三年又被免官,这期间其生命方式及心态逐渐发生变化,诗歌创作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倾向。其后期诗学思想之所以有接近神韵说的倾向,成为诗歌从格调说向神韵说迈进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在他居家时期,诗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7.
何景明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一向以倡导文学复古著称。然而他真正追随李梦阳倡导文学复古的时间并不算长,大致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二年。正德二年,何景明托病归乡休养,正德三年又被免官,这期间其生命方式及心态逐渐发生变化,诗歌创作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倾向。其后期诗学思想之所以有接近神韵说的倾向,成为诗歌从格调说向神韵说迈进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在他居家时期,诗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8.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别号胎簪子,不常用,河南省信阳市人。 何景明是明代前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批评,诗赋文章,样样皆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与李梦阳发起并领导了明代前期的文学复古运动,开一代文风,领一代文学风骚,成一代文宗;成为明代“前九子”的领袖人物,与李梦阳并称“何李”或“李何”;也是明代“十子”之一;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又有明代“弘(治)正(德)四杰”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何景明的文艺批评思想,诗赋文章,为历代批评家所注目,自明至今,对其批评的著名学者,不下二百家。  相似文献   

9.
何景明和李梦阳曾对文学复古问题发生过争论。大致说来,李梦阳与何景明的争论焦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法",一是诗歌的体貌风格。何景明不像李梦阳那样主张"尺寸古法",而提出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最终"舍筏登岸"自成一家,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在风格体貌的追求上,李梦阳追仿古人的"格调",一味追求雄奇豪放而有流于粗旷之嫌;何景明主才情,他的创作风貌趋向于俊逸秀丽一路。李梦阳与何景明的文学论争虽然有意气之争的成分,但却真实反映了二人的文学主张。对二人的文学论争进行探索,对于深入认识"前七子"文学主张的复杂性和何景明的文艺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景明年谱新编金荣权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生于公元1483年8月6日,逝于1521年8月5日。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为明“前七子”中的领袖人物。何家祖居湖北罗田,元代末年,恰逢黄巾军起义,景明高祖何太山为逃避战难,从罗田迁居信...  相似文献   

11.
何景明作为明"前七子"的代表人物,围绕其姓名字号产生了一些传说和不同说法,对何景明研究产生一定程度的困惑。关于何景明姓名的"红日堕怀说",来自于他的追随者及后人的附会。别号"白坡"和"大复山人"一直在同时使用,"胎簪子"并非何景明又一别号。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开始,经过唐宋派的冲击后,其间出现了中衰,但终于又在嘉靖中期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中继续进行下去。从其中衰的现象来看,包括"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消歇、唐宋派的冲击以及"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兴起这几个现象。要分析明代复古运动中衰的原因就不得不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在探析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明代前后七子掀起的文学运动,影响到弘治、正德、嘉靖近百年明代文坛,一浪推一浪。正如《明史·文苑传》说:“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檀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靖时,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这些记载,说明了前后七子掀起的文学改革运动声势和影响之大,但对于这一文学流派及其理论主张,过去多数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著作,都说成是复古主义、形式主义,有些还说什么“他们的作品都是‘古人的影  相似文献   

14.
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是明代中期文坛上复古运动的主将,他为人耿介不阿,铮铮铁骨,有国士之风,其诗文表现出暴露黑暗,针砭时弊,干预现实,关心民瘼、抒写不平等进步内容,在艺术上,诗歌以飘逸取胜,文章则表现出峻刻之风。  相似文献   

15.
李梦阳和何景明的论争,明人大多认为是李欲压倒何而发动了论争,带有文人相轻的性质;对李何的论争观点,从文献反映的角度看,袒李派占了上风,比护何派和中立派都多。从中可见明代中晚期文学热衷复古而警惕师心的浓重风气。  相似文献   

16.
我校地处淮河发源地区,淮滨是中华民族文化四大发祥地之一。要发扬乡邦文化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就有整编《淮源丛书》的任务。自周秦至今,河南境内淮河两岸人士的遗著,粗估不低于六百部,但我们要从点校《大复集》开始。这不仅是因为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的首领,是“后七子”和“复社”思想上的开山人物,更重要的是,自明代弘正时代至于今评论何景明的著名学者不下二百家,褒贬适中者是少数,有意拔高者或片面攻击者是多数。其弊几至于令后学黑白不分,是非莫辨。钱谦益攻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作为闽地阳明心学的早期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通过认识诗人对明代闽派、"前七子"复古派及其阳明心学的多重贡献,可以进一步客观地定位其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明代格调论力主师法盛唐诗的高格逸调,导致古典唐诗学在明代走向全面盛兴。正德时以“前七子”为代表,形成第一高潮,嘉靖初渐趋低落。“后七子”出,格调论唐诗学得以复兴,他们弘扬“前七子”唐诗观的基本层面,同时又发展了格调论唐诗观:对唐诗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修正,对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关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唐诗接受范型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9.
信阳人才盛于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人才辈出,蔚为大观。明人叶朝阳云信阳自“敬皇帝(年号弘治)以来,巨公鸿儒,云蒸霞蔚。人握荆山之璧,家传邺下之编……功业文章,被于天下。”文学方面出了明前七子之领袖何景明,并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信阳作家群。所以李梦阳赞叹“南州实才窟”。这里我们拟对这个作家群体的特色及其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个初步介绍与分析,就教于读者及同好。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复古,何景明与李梦阳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在对文学史检讨与批评的基础上,何景明提出了典雅与流转结合、写实与寄兴结合的文学创作准则;何、李的复古目的在于“改制”,一方面是要改变八股时文,但更主要的则是借秦汉、盛唐的文学精神使沉寂的明代文坛重焕光彩,恢复活力。但何、李二人虽同是“复古”的倡导者,由于二人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使得何景明无法恪守李梦阳的古“格”与古“调”,而更倾向于“登岸舍筏”,力求摆脱古诗人的规范而加以创新,致使二人取舍异路,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