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文章认为“虚言其大略“是方苞古文的基本特征。无论叙述、议论,方苞舍弃甚多,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此特征与传统古文的虚实详略手法有差异,是方苞人生经历和个性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在新文化运动中,桐城派遭到激烈批判,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被指斥为“假道学”“欺世盗名”,其文章被批判为“希荣谀墓”“无病而呻”。本文从对方苞文章著述的实际出发,揭示封建时代这位有代表性的文人的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状态,以求对方苞其人其文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义法”是方苞论文的中心,并且成为后来的“桐城派”的体系的基础。概括而言,就是要求在内容上“文以载道,”在形式上讲究结构条理,语言技巧等。刘大槐补充了方苞的理论,认为“义理、书卷、经济者”是“行文之实”,是“匠人(文人)之材料”,而“神、气、音节者”是“匠人之能事”。而姚鼐首次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古文理论的整体原则提出来。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大槐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认为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上不及方苞,下不及姚鼐,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得享大名,完全因为方苞挽之于前而姚鼐推之于后.实际上,早在桐城派的后学晚辈中,对刘氏的评判就颇多争议了.尊之者称其“才力绝出于今古”(姚鼐语),把他与方苞、姚鼐一并比作“太华三峰,矗立云表”(方宗诚);抑之者惜其“于理未是”(恽敬语)“学问不粹”(吴汝纶),而吴敏树、曾国藩更对他的文章不屑一顾,甚至还迁怒于姚鼐,称他对刘氏的揄扬“不无阿私”.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虚言其大略"是方苞古文的基本特征。无论叙述、议论,方苞舍弃甚多,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此特征与传统古文的虚实详略手法有差异,是方苞人生经历和个性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得康熙赏识、雍正宠信。他在乾隆朝为官七年,以乾隆四年为界,乾隆对方苞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加恩宠,后予罢黜。方苞落职的缘由,《清史稿·方苞传》记载有三件事,关涉“营私”“泄密”“请托”,引起乾隆震怒。然深入探析这三件事,其中有方苞难以言说的苦衷,或是触及“朋党”和“用人之权”等清廷皇权专制大忌,而根本上则是方苞与臣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今学者陈祖武评价方苞,则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8.
方苞的“义法”说与刘大櫆的“神气”说不是继承和补充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对文章本质认识的根本对立,是古代文论中“文”与“道”关系论争的延续和具体化,“义法”说的实质是文章工具论,“神气”说则是文章审美论。  相似文献   

9.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描”手法源于中国绘画,后用于文学创作。明代归有光运用此种技法创作了许多“小文章”,桐城派自方苞起承其技法,也写出大量于细节处传情的“小文章”。这种传承既与时代原因有关,又是散文内部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采,遘疫死,皆不应重罚。(高二册《狱中杂记》)其中“同官”,课本注释为;“县名,在现在陕西省铜川市一带。”将“同官”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很值得商榷。首先,从文章的语言环境看,“同官”当释为“同僚”。《狱中杂记》作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代表作之一,被选作  相似文献   

12.
明清八大家之一的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大将,传承古代文学理论“文气说”,创造性地提出“为文全在气盛”的观点,并认为“气”或指先天的气质,或指人的精神力量,更多是指文章的气势神韵。曾氏在古文创作中,开拓“气盛”途径,通过声调铿锵、排偶句式、倔强个性、文章内容显现出来。曾国藩把“气盛说”扩展为“众艺相通说”,再扩大为“四象说”,超越方苞“义法说”,无怪乎成为桐城派“中兴之明主”。  相似文献   

13.
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一句,有两个“作”字,教学中常被第一个“作”字难住。对这个字,课本注为“起”字,有的教师把“起”讲为“站起来”,把“作而言曰”译成为:“站起来说道”。这就完全离开了文章的原意。 我认为这个“作”的本意是“始”的意思,引申为“最先”“开头”讲。如“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  相似文献   

14.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风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仪礼析疑》、《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政治多元化”的实质,就是主张权力分化和权力多中心,并指出了“政治多元化”理论对青年大学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17.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文学宗师方苞曾多次来到避暑山庄,但方苞的文章中并没有专门的记述,都是在议论它事时附带几笔,他究竟来过几次,只能把诸多片断联系起来推断。探究方苞与避暑山庄,可以深化避暑山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桐城派是清代最正宗的散文流派。姚鼐为“三祖”之一,因他与方苞、刘大櫆同为安徽桐城人。“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传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但是姚鼐晚出,故被视为“三祖”中之集大成者。正如王先谦所言:“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专家之学主张后进,海峰承  相似文献   

20.
要刊速览     
《教育》2006,(17)
近年来,中国大学校园建造呈现出惊人的发展态势。2006年第8期《读书》杂志刊登了许江的文章——《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文章从大学建造惊人的趋同性出发,谈到当代大学校园没有“山水”以及它的工具理性,使其成为无“空”的空间。作者认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