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读性,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新闻的本质属性包括:它是事实,不是杜撰的空穴来风;它是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重要事实,并非所有的事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基于此,我们的纸质媒体上刊登这样的事实,读者自然应当喜闻乐见.在当前新闻媒介竞争激烈,受众的新闻选择也更加广泛的背景下,增强新闻可读性是媒介的力量之源,更是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彰显.  相似文献   

2.
"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向读者、听众和观众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新闻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第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来源于客观事实,事实是新闻的基本内容,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第二,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不仅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且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第三,事  相似文献   

3.
杨成文 《传媒》2018,(9):91-93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之一.当今正处于信息膨胀的时期,人们比以前更易于获得信息,但同时也更加困惑.人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核实真相很难.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这样便进入了一个"后真相"的场域.在"后真相"时代,传统意义下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冲击与挑战,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一名记者不能只满足于完成领导指派的采访任务,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外,随时随地保持新闻敏感,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特别是在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或者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并能紧紧把握这一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这样的新闻对于奉旨行事的采写活动来说,也可叫"副产品",如果副产品再唱了主角,具有一定的分量发生了一定的影响,那是一件很美的事.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6.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7.
彭朝丞研究员撰文讲,概括,系指新闻写作者按新闻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某一新闻事实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分析综合与提炼归纳,省去情节、细节,写成的言简意赅,恰如其分的简明的事实材料。概括方法因文而异,灵活多样。点面概括。点面结合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笔法之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都有个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在新闻写作中点面结合的表现方法是不少的。所谓"点",即对新闻事实中,人与物富有个性特征或场景、情节特征的细节再现;所谓"面",即是针对多个同类事…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新闻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而目前媒体上所见到的新闻又有不少还存在着这样的“老毛病”。这是为什么?关键在于采写者业务上还没有过关。严格地说。这些面面俱到的报道不能算是新闻,因为其中的许多事实是共性的东西,人们并不感兴趣.即使有那么一两处新鲜事实,也被淹没在一般材料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剔除共性的人们已熟知的事实。报道个性的,人们需要了解的具有宣传意义的事实。如,某企业经济效益好,不能把它归结在狠抓改革、加强管理、开发新品、拓展市场、引  相似文献   

9.
张立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08-108
新闻写作作为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其技巧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无疑一件"成功的秘诀"。尤其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对新闻的挑剔性也越来越大,当前的新闻不仅要满足读者的"求知欲",还要充满文学性、趣味性才能吸引读者的关注。这就要求现在新闻要在说清楚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文学修辞手法使新闻报道像故事小说一样形象又生动。  相似文献   

10.
新闻导语多用长句表述的事实,已开始引起研究新闻写作的人们的注意。尽管意见还很不一致,但事实终究是事实。为更深刻地认识这一事实,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导语为什么多用长句表述?导语长句存在的理据是什么?本文试从以下几点来阐释上面的问题,并以此就正于新闻写作研究方家。  相似文献   

11.
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  相似文献   

12.
赵威 《记者摇篮》2012,(12):8-10
"走转改",对民生新闻的理性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深入基层,记录事实,切实奠定民生新闻的理性基础;朴实言语,人本思考,冷静审视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服务为先,传达民意,在告知新闻事件"是什么"的基础上,民生新闻应努力追求"为什么"和"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邓理峰 《青年记者》2017,(15):15-16
在当下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里,由于谣言泛滥、严肃新闻衰落、公共讨论趋向非理性等,陈述客观事实很可能不如诉诸情感更容易影响人们的认知与态度.有人因此宣称人类进入了“后真相时代”.①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于气候变化、转基因、核电等争议性科技话题,人们意见极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且程度加深,仅仅依靠知识/事实/信息的供给增加,无助于消除或缓解意见极化的情况,原因是人们对于和自己现有意见相左的事实,会自动过滤掉.被认为最应该也最有可能坚守事实和理性的科学新闻,旧愁未去又添新愁,如今面临着多重挑战.在这样的语境里,科学新闻在挖掘和呈现客观事实、培育公共理性方面的独特社会角色及其价值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4.
过去只说"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实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事实无数,99.9%不可能成为新闻,新闻应该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没有新闻价值,即使写上"本报讯"也无人认可是新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对于新闻事业来说,也不例外,如今,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新闻发生,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新闻,人们也必须了解外面所发生的事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构成需要具备六要素,也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构成了新闻事件.新闻有新闻策划这一过程,新闻策划不等于策划新闻,新闻策划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的,而策划新闻不一定全都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新闻策划是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其新闻事实也需要一些生成机制.本文笔者就新闻策划中新闻事实的生成机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新闻写作多年。对于怎样当好一名通讯员,我总结自己的"三字经",便是追求真、新、深。真,就是真实,真实乃是新闻的生命,万万不可忽视。在采访中要寻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商品要打假,同样,通讯员的稿件也要杜绝虚假。要实实在在,力戒以偏概全,以典型代替一般,或穿靴带帽无限拔高。最好是稿件写成后不妨向直接领导请教,或是请同事们说长道短,尤其是找"刺"挑"刺",反复修改,做到领导同事和自认为满意后才发出去。这样的稿件见报率也高。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  相似文献   

18.
新闻贵在"新",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日复一日地在浅层次中重复的现象。那么,如何使我们报道的同一题材的新闻跳出浅层多次重复的圈子,让每一条新闻都给人以新的感觉?看透事实本质写出独家视角对于同一件事实,换个角度去观察,往往就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对于记者而言,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选择一个更新的角度,不仅仅是新闻写作上的技巧,更是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事实     
张连城 《中国广播》2006,(12):73-74
在新闻采访与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新闻与事实。这不仅是一个新闻业务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舆论导向问题。众所周知,新闻的概念和定义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新闻引导着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肩负的是一项特殊的社  相似文献   

20.
在"炒作"一词泛滥成灾的今天,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媒体绝不是某些人别有用心地宣扬的是什么"社会公器",不能简单地"无所不闻"、"言无不尽"。在现代媒体的日常运作中,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有时还必须做到有所"不闻"。有所"不闻",应当是尊重新闻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信息公开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大趋势下,新闻报道必须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提供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让媒体服务的对象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然而,新闻毕竟不同于信息的全部,虽然两者都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特征,但新闻是适合公开发表的,媒体传播的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而有些信息并不公开,甚至属于机密,与公众必然是"绝缘"的。对于这样泾渭分明的区别,媒体只能有所"不闻"而不越位披露,只能循规蹈矩而不明知故犯,不可无限度、无原则地"有闻必录"。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在"有所不闻"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当媒体从业人员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时,就会冷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