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顾嫣宏 《海南教育》2014,(18):92-93
不少学生面对曾经错过的题,“吃一堑”却并不能“长一智”。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开展错题分析,教师对学生错题的分析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分析,学生的“订正”也不能替代学生的“分析”。订正只是“会这题”,而没有促进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就引导学生“会一类”,当然更重要的是“会思维”。  相似文献   

2.
一、把握好难度地理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过难或过易,最好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力、思维力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就能顺利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过难,就会出现只有少数,甚至只有个别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多数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对问题无所适从。如有的教师在讲太阳辐射时,提出“什么是辐射守恒定律?”,在讲水循环时,提问“什么是水量平衡原理?”,由于这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当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之,若问题太易,则…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只根据表面现象的观察就得出结论常常是不正确的,如果这些结论穿上“权威”或“常识”的外衣,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就会阻碍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联系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正处于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化的转折期,如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建立物理思维方法,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一、从物理学的发展看物理思维方法主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  相似文献   

4.
<正>问题1:学生习作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提出“教学生写作方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就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方法”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先谈一个问题:“思维”能不能教?我认为“思维”没法教,也没有办法训练。如果“思维”能训练,结果会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初遇“事理学”,的确感到很有共同语言。就从我熟悉地理学说起:地理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思考地理问题。0-1思维,即非此即彼的二分思维方式应用于地理问题分析,会造成问题的加重或问题不能解决。运用“事理学”,突破0—1思维,即会迎来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6.
人们的思维如同电磁波有一定“频率”一样,相同者就能产生“共振”,就能(?)此接收思维中的信息,就能思路相通,就能会意知音。“频率”不同者,就不能彼此接收思维中的信息,就不能思路相通,就不能会意知音。这就是说,凡人际之间的交往,都有一个智力是否和谐的问题,有些苏联学者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造才能,有才华的学生将取得极好的成绩,而创造才能低的学生一般成绩都很差。如果教师创造才能低,才华出众的学生会被埋没,能力低的学生会成绩好。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有提倡学生择师的思想。这就是说,欲达教学上的最佳效果,应该有一个师生互相选择的余地。这实质上就是追求智力和谐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追求智力和谐中,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层次和三个“(?)”的问  相似文献   

7.
生物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近年来 ,许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可在实践中收到的效果却不一致 ,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度层次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也淡化了生物学科的创新意识。采取问题讨论教学 ,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笔者认为 ,教师只有围绕着学生“会不会学习”和“能不能学会”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操作 ,以上一系列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一、培养质疑能力 ,使学生“乐”学学生只有…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处于这种“愤”和“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学习状态下,思维就会十分活跃。这时,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加以高度注意,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教师若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他们通过思维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创境引思。心理学研究证明,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  相似文献   

9.
思维定势是对思维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简单地说,是指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对解决同类问题表现出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用相同的方式解答的问题越多,定势的影响就越大。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受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等形成的思维方式影响,凭着经验或感觉,盲目快速地解题。若一味追求解题速度,有时也会把学生往“歧路”上引,稍不注意就掉入“陷阱”。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审题,突破思维定势,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不善于教学生学会问,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惰性化”,不愿意想问题,甚至想不出什么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思维活动处于定势或迷茫状态,学生没有问题时,也就可能存在着大问题,这样自然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好问的精神.那么,究竟怎样鼓励启发学生提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学生能质疑,会质疑,说明学生是在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有这不能说,那不能说的规定,而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题就可以提,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的质量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但必须注意“五忌”。一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问题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惑然不解 ;问题过易 ,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是”或“不是” ,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符合其思维规律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临近发展区”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  相似文献   

13.
“问”的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能没有“问”,缺少“问”就缺少了生气,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教师就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创造性思维将会受到抑制。那么课堂教学中为什么一定要“问”呢?到底要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有了问题,若问题层次太低、难度不当,也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像“保存食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只要翻阅教科书,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回答这类问题并不需要学生认真思考。这类问题对学生思维刺激的强度约等于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优化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一种良好情绪或情感的表现,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的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愈细致,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最有成效。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的内驱力,爆发学习兴趣呢?教学模式就不能封闭,教学内容不能凝固,方法不能单一,如果英语教学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单纯的讲授知识、讲授语言规则上,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听为辅,“教”与“学”相脱节,那么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化枯燥乏味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转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进教室,部分教师为了省时,又不给课堂教学添“乱”,常常会简单地采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动手操作,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教师的讲解或观看演示就能获取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他们在概念形成、算理理解等知识建构过程中,需要借助教具、学具的操作。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而创设问题的情境 ,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 ,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而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那么 ,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1、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一定的深度。就是说要注意分寸 ,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  相似文献   

18.
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要打破思维定式,跳出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选材立意要与众不同。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强调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出格”。例如,指导命题作文《最难忘的一堂课》,要求立意新颖,布局谋篇独到,引导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无拘无束,纵横驰骋。写出的文章也会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会写生动有趣的课;也有的会写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课等等,五花八门。这就打破了以往思维中“…  相似文献   

19.
老师的作用不能弱化,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并做足文章。只要导之得法、导之得体,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阅读的兴趣就会高涨,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导”和“堵”应是相辅相成的,老师既要注意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也要注意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堵”即控制,也就是控制学生的思维流向,将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古人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思维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随时会有感悟、联想、发现,也可能会产生困惑、迷茫、偏解,或提出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枝蔓芜杂。如不及时“堵”住散乱的思维流向,就容易被学生牵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