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入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的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练。也许是“同命相怜”,被主人公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痴迷”所感动;也许是对课文“不精彩”,历来被公开课“无情抛弃”的挑战,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次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语文教学改革征途中走过的蹒跚的脚步。  相似文献   

2.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入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也许是“同命相怜”,被主人公的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痴迷”所感动;也许是对课文“不精彩”,历来被公开课“无情抛弃”。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走过的步履蹒跚的脚步。 一教《“科学怪人”》:解读教材,带着学生走向教案 第一次教《“科学怪人”》是在1994年,  相似文献   

3.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入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  相似文献   

4.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人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走过的蹒跚步履.  相似文献   

5.
写作的最好范文在哪儿 课 ?文 就 是 我们 学 习 写 人 的 极 好 范例 要写好人物 写出人物的个性 。 ,特征 我们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点 , : 第一 应该抓住人物的外貌 ,特征 如 科学怪人 中有这么 。 《“ ”》一段人物外貌描写 英国人的衣 :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 少有一 件是 纽扣齐全 的。通过描写 开文迪许仿佛就在我 ,们的眼前 这使读者不难想象开 。文迪许对生活的疏忽 对科学的 ,执着 。 第二 应该抓住人物的语言 ,动作 如 我也是普通一兵 中关 。…  相似文献   

6.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7.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8.
努力如花     
夜读时被下面这句话搅得心潮澎湃———“所有的果都曾经是花,但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我在沉思:为什么有些花虽曾美丽过,却结不出果实来呢?也许是风狂雨骤,猝不及防,便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也许是鸟啄虫咬,意料之外,便变成残花败朵。也许是蜂忙蝶懒,无人传花授粉,寂寞开无主。也许是养料不足,力不从心,缤纷红紫后便难以为继。也许是缺少光照,环境相左,天不遂愿,只留得一枝叹息。也许是移置室内,条件大变,自己又无可奈何。也许是被“爱美人士”攀折而去,虽是装点了别人的眼睛,但却失去了自己的根本。也许……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因…  相似文献   

9.
朱瑛 《辽宁教育》2011,(4):33-35
背景描述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前者是由讲读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后者是由讲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它是单元整合后词语的归类统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也许是习惯了以前教材中词语表的模式,我总是轻视“词语盘点”的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  相似文献   

10.
以课文为本体,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逐渐深入地解读“课文说什么“”课文怎么说”和“课文为什么这么说”,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情感和精神的陶冶。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掘、构建民主对话的课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科之间的沟通、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体现等都十分重要,但必须考虑在课文的规定性中作合理的、适度的协调。一理解“课文说什么”读懂课文,正确理解“课文说什么”,是基础,是第一步。理解“课文说什么”不只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在各科教学中学生都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否则,课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前者由讲读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后者由讲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都属于单元整合后词语的归类统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也许是习惯了以前教材后面附词语表的模式,我总有点轻视“词语盘点”的教学.一般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写一写,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12.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主旨在于课文最后一段所引用的竺可桢的一句话,意在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需要的是“精确”而不是“大概”与“也许”。按照传统的教学范式和教学参考书来实施教学,也能让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的主旨。但是当我采用另一种范式,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时,学生却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二册《周处》“为乡里所患”一句,课文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害。”《教学参考书》在“课文说明”中将“为”释为“被”,“患”释为“祸害”;在“关于思考和练习”中又将“为”解释成“被……看作”。我认为,课文注释在意思上虽说得过去,但不够准确,不能逐词落实。教参的解释则更有问题。第一、“为乡里所患”是个充当谓语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14.
徒弟小姚老师要参加赛课,请我帮着选一篇课文。我问她可有备选的,她颇为难地告诉我,实在是不知道选什么,很多课文都被别人上“烂”了。
  “《维生素C的故事》,怎么样?”我看着她。这是我准备在苏派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用的。
  “上这篇?我看过了,挺简单的,没什么值得深挖的词语,也没多少道理可讲,我怕上不出东西呀。”她明显不赞成。  相似文献   

15.
做一个快乐的“傻子”我曾经被一些同行誉为“傻子”,那是因为写教案时,他们大都从书店买来现成的名师教案或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教案,照搬照抄就算完成任务,如果字迹工整点,期末或许还能评上“优秀教案”。而我呢?虽然名师教案在手,却从未想到要照搬照抄,我总是先将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弄清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心中想像着学生会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感兴趣、会在哪里遇到障碍,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名师教案,看看哪些地方有价值,并根据课文教学的整体思路,将名师好的方法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案。这是一个辛苦而艰难的过程,有时,为设计一个教案,我冥思苦想,得花上一整天时间。我做这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同事和领导也许根本不知道我在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上花了那么多心思和时间。因为设计和思考的时间过长,我的教案有时跟不上学校检查的进程,很多时候,期末评选“优秀教案”,我都与之无缘。也许在别人看来,我是得不偿失。但是,我内心深处从未这样想过。能不能评上优秀教案”,那是次要的,也不是我在乎的,我在乎的是我的学生能否从我这儿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乎他们是不是觉得我的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趣味盎然。知晓我这种做法的同事,对我也颇有微词。有人对我说,你这样做,确实...  相似文献   

16.
《我的心事》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围绕“心事”一词起承转合,在教学思路设计中,我们抓住“心事”,层层深入: 一、归结主要内容,理清“心事” “我的心事”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学生看到课题后首先要发出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让学生带着这一疑问去初读课文,归纳出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我的心事”便是与姐弟俩互相许愿,结果姐弟俩许的捎玉米棒子“给我”的愿实现了,而“我”许的给姐弟俩  相似文献   

17.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18.
良心     
心底都有一些很纯的东西也许就是"良心"吧;只不过许 多时候,它们会被各种欲望埋没,一旦我们的良心发现时,我 们就会回归到一个真实的自我,不会为任何私欲所埋没,也不 会为任何困难所掩盖。  相似文献   

19.
你不信任我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瞧,不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并不复杂的课文,篇幅短小,主旨明确。教师仿佛无事可做: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简明的思想,教学就可以画上句号。有些教师也许就是这么简单处理的。这样的课堂当然不会掀起思维的波澜。如果我们总是不加质疑地接受课文的思想,如果我们不愿揭开与课文血脉相连的历史场景,如果我们不善于向课文的细节“提问”,那么,许多语文课上起来都会非常简单,简单得没有任何意味。也许,正是这些安安稳稳的课消磨掉了我们最后的一丝怀疑精神。但郭老师拒绝这样平淡乃至平庸的课堂。他不愿意做课文“温顺的”读者,他要用“叛逆者”的眼光审视那些许多人所“想当然”的东西,课文的一切忽然间变得“陌生”起来:作者笔下的“信赖”原来隐藏着如许令人不安的“历史密码”,精致的鸟笼原来窒息了生命的自由冲动!课文表面的脉脉温情刹那间让我们毛骨悚然。你大可不必赞同郭老师的解读——我一向认为,对于文本我们首先应该保持一份亲近。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所展示的《珍珠鸟》的另一面,让学生也让我们的思维荡起了涟漪。由此追溯到你的课堂,你带领过学生如此抽筋剥皮般对课文进行“提问”吗?你曾经向某些课文的思想说“不”吗?或许,你从未想过要做课文的“叛逆”;或许,你认为语文课根本就不应该这么上,或许……欢迎你参加这个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