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在写给儿子的书信《谕儿书》中,从中西文化观出发,提出了心理与身体并康、天道与人心相顺、养生与养德并重、健身与立学相谐等科学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对当今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主,其为君能任贤能,赏忠义,慎言行,杜谗邪,宽刑政,明古今,辨兴亡,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其为父能慎师选,敬师傅,言传身教,其拳拳之心,舐犊之情亦为后世垂范。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起于桑陌 ,一生事功、学问名噪天下。虽拜相封侯 ,官至一品 ,但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子之道 :读书之道 ;修身之道 ;勤俭之道 ;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论述了毛泽东的教子之道,其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严”,一个是“爱”,毛泽东巧妙地把二者统一起来,尤其是以“严”来体现“爱”,“爱”得深沉,“爱”得长远.然后联系实际论述当今对子女尤其是对独生子女、高干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评正.  相似文献   

5.
《陈母教子》是古代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陈母教子》中陈母采取的教子方式并结合宋代名人一些相关的家庭教育,探究古代家庭教育的合理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魏尊 《小读者》2012,(6):8-8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从小就失去父母,童年十分凄苦。后来.他跟随老师学京剧.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小就没有像许多孩子那样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大伙都说他是苦水里泡大的。后来,他有了家庭.也有了孩子。但是,尽管生活好了,可是,梅兰芳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疼爱孩子并非体现在生活上的满足和给予.更应在心理和人格上进行塑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因此,梅兰芳不仅在社会上大名鼎鼎,而且,在家中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父亲。  相似文献   

7.
钱超 《今日教育》2012,(4):41-41
有一年初春.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一个风景秀丽的海岛上休养.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去看望他。孩子到了那里.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玩得很开心.临走时还种了许多花。  相似文献   

8.
魏伯河 《现代语文》2007,(5):105-105
南宋名的爱同词人辛弃疾(1140—1207)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首,其词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关于朋友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朋友、对待朋友的标准。孔子的择友标准近乎完美,曲高和寡,朋友自然就少。他的待友之道与众不同,要做到“敬”,是老师对学生的尊敬,是人对神的恭敬。这其中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安贫乐道的人生观和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办学公文稿》则凝聚了吴汝纶在中国处于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改革教育的诸多思考,是研究考察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女士和她的儿子并排坐在一个长座上,孩子约四五岁。汽车每停靠一个站点,那位女士就指着路边店铺招牌上的字教儿子认读,小男孩识的字还真不少,引来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政治家而言,《论语》或许是治国安民的一柄利器,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沦语》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道,大而化之,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几年来已引起社会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关注的素质教育,结合《四书》中《大学》所阐释的教育理论,论证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建设一脉相承,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相似文献   

15.
《诗经点勘》一书著录较为混乱,多称之为《诗经》,有的竟称其作者为刘海峰等,或刘大櫆、姚鼐、曾国藩、吴汝纶、吴闿生等四五人。其实此书是吴汝纶悉心搜集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姚、曾的《诗经》圈点与品评,精心辑录了明清《诗经》评点的精华,并与自己的圈点品评汇为一体的集大成之作,集中展示了桐城派《诗经》评点各具特色的状貌和成就及其与明清《诗经》文学品评的传承关系,值得系统深入研究。作为吴闿生整理其父《群书点勘》之一,此书著录为吴汝纶《诗经点勘》,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便于准确推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张占武 《职业技术》2006,(22):108-109
《孙子兵法》中对为将之道论述极为详尽,不但要求为将者要“智”“、勇”双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静以幽,正以治”同时要求为将者要善于权变,只有这样,为将者方能成“为国之宝也”。  相似文献   

17.
清除腐败这颗“毒瘤”,已成为治党治国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研究多年前的《秦 律》在治吏方面的详细规定,无疑对现今的法制建设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审美化成长图景。本文通过对骆宾王《咏鹅》一诗的哲学阐释,探讨中国儿童生命打开的初始方式与儿童教育的独特意蕴,发现儿童因为被自然事物所吸引,萌生对自然事物的爱,进而主动地走向自然事物,更细致入微地经验自然事物,由此而生发出活泼优雅的生命诗意,这是中国儿童成长的基本过程。从切近的自然出发,以身体与自然的相遇而打开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活泼生动的世界,并由此而孕育置身天地万物之中活泼而开放的个体心灵,这是中国儿童成长的基本结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相遇,让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显现为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活泼向上的生命情态,由此而呈现出一种先情后理、先整体感知后具体深入的发展态势。个体成人的起点就是儿童与天地自然的审美相遇,让儿童在爱与自由之中审美地走向自然世界,成为我们作为中国人之个体成人与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式大片自2000年《卧虎藏龙》上映以来,已有十年历史。以2007年为界,前期的影片曾一度陷入困境,2007年影片开始出现转折,展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7年以后的影片基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呈现出新的美学走向:融商业片的观众审美趣味和主旋律片的教化功能及艺术片的电影美学追求为一体,从"感目"的层次上升到了"会心"与"入神"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之道》一文要立足现代视角解读,要建立在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与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基础之上进行解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继承“三纲”“八目”之文化精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学生应从“大学之道”的解读当中认识到生活中无论高低贵贱,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来修己之身,才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继承者与开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