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汉云  杨祎 《当代传播》2011,(6):126-127
近20年,国外著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及他的媒介理论在中国播种开花。国内研究学者从单纯的理论引入,渐渐走到了本土化的理论解析、理论应用阶段。本文收集1988年-2010年国内研究学者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研究论文256篇,择其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述评,为以后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造环境--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渊源的考察,指出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核心在于技术对环境的重构。这种重构,是通过对人类的个体感知、社会变迁和时空观念三个方面施加影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FR.利维斯对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影响入手分析,试图厘清这一学界鲜有关注的麦克卢汉的思想源流.文章认为麦克卢汉从实用主义的文学批评、经验主义的评断标准及去精英化的文化视角三个方面,完成了对利维斯及"细察派"思想的承继与扬弃.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史。随着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断进步,作为人类信息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2005年"报纸即将消失"的观点在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第一次被提出,"报纸消亡论"自此成为媒介业热议的话题之一。2013年,《华盛顿邮报》易主亚马逊,使得"报纸消亡论"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西方著名思想者埃里克·哈弗洛克是被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并列的经典学者.他重视研究媒介形式本身,试图去理解特定媒介如口语主导社会中的社会运转、文化产生情况.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同为媒介环境学第一代的代表人物,都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他不仅在学术地位、经历、著作、影响等方面和麦克卢汉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且,他还影响了麦克卢汉.作为学术思想深邃、影响广泛长久又富有争议的学者,哈弗洛克的思想宝藏亟待挖掘.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麦克卢汉堪称20世纪思想经典的《理解媒介》(1964)出版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最大变化也许不是什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新金融危机,甚至所谓"中国的崛起"或"美国的式微",而是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媒介,它深入地改变了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行为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都似乎呈现为"媒介的后果",连恐怖主义都是媒介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创新报道方式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发展。本文借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冷、热媒介以及“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试析新华社“融屏”系列作品与央视的数字主播小C在“两会”期间出彩的原因,同时,笔者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该研究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从新闻传播视角研究融媒体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麦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和麦克卢汉有什么关联?在笔者看来,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叉的部分。他们的存在已经成为文化现象,他们的成功以及他们  相似文献   

9.
曹婷  张洁 《青年记者》2012,(8):22-2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哺育和传承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的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壮大提供了精神力量.面对着当下各国文化激荡的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建设好发展好文化,需要媒介技术的推动来完成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10.
受众解读与媒介文本--文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考察“受众解读”与“媒介本”的关系,来考察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指出它是从一种新的、十分开阔的化观念出发,摒弃了仅囿于学经典及高雅化解读的传统研究方向,转而注重大众化及大众传媒的研究,把受众研究置于大众化与大众传媒研究的基础之上,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主流研究方法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袁瑾 《网络传播》2004,(8):62-62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但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网络那样,真正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崭新的人类环境,并如此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对波德里亚的作品的翻译和引进,国内学界对这位法国后现代思想大师越发重视,越来越多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波德里亚的名字和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逐渐为国内从事文化、社会、哲学以及媒介研究的学者所熟悉.波德里亚关于媒介的批判思想,散布在他众多的论著和文章里面,同他关注的问题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董天策 《当代传播》2011,(5):91-92,103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传播即文化"。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中表达  相似文献   

14.
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论一直困扰着学界。因为笼统地从信息清晰度和受众心理参与程度考察,往往得出相反的结论,形成媒介冷热悖论。笔者从抽象数据清晰度和具象数据清晰度两个维度对清晰度性质进行甄别,从感知参与和思维参与两个维度对心理参与性质进行区分,揭示悖论产生的原因,对清晰度与心理参与的相关性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对不同媒介的冷、热属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二战后媒介研究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益祥 《新闻大学》2020,(2):69-79,121,122
"媒介研究"是英国文化研究发轫以降的一大核心旨趣,其兴起与二战后英国"丰裕社会"的来临、媒介文化的爆炸以及"新左派"诞生的特定历史情境紧密相关。"文化马克思主义"旨在破除教条主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模式的机械阐释,强调从一种隐喻意义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且在社会历史总过程中将"文化"重构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霍加特、威廉斯以及青年霍尔的早期研究充分展现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媒介研究领域的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16.
遵循文化社会学的路径,媒介文化的研究可划分为三个主题范畴:对媒介产品的文本分析;对贯穿媒介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体制逻辑分析:对媒介产品消费与使用和日常生活勾连的分析.依此,本文结合2009-2010年的相关研究的评述,以阐述媒介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的议题和呈现的问题.分析显示,已有的媒介文化研究,虽然对于这三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相对集中在对媒介产品的文本分析,且论述方式上思辨多于经验考察;同时,将西方理论话语与中国的具体发生场景的联结也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体及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并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甚至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核心品格。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在大众媒介的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了解媒介,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的信息所控制,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华 《新闻界》2005,(6):57-59
众所周知,文化研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它以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立足点,聚集了一大批理论家,从多种向度对当代媒介和文化的权力性质进行深入阐释。如果说文化研究是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发现的一片沃土,那么斯图亚特·霍尔则是这片土地的播种者和开拓者,他们的传播思想为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研究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出生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曾长期在湖尔大学(HullUniversity)从事成人教育,在1957-1958年间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宇 《新闻传播》2007,(12):36-37
47年前,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首先提出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他是在肯定电视的威力时提出这一概念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电视就是“地球村”得以成为现实的技术力量或者说技术手段。如今地球变小了,麦氏预言的“地球村”也已经部分成型,不仅在经济上日益鲜明显露,而且在文化上也有强烈体现。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西、中外文化正日益融合,今天的生活观念已经模糊了“我们”和“别人”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通过简单梳理技术主义研究传统在我国传播学界的传入,继而对这一研究传统在我国传播学界的“理论旅行”进行简单透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这一“理论旅行”面向未来、继续前行的展望。这一“理论旅行”具有如下脉络特点:拓展/延伸;深入;跨学科性。我国传播学界在这一“理论旅行”中面向未来、继续前行,须突出三点:(1)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研究;(2)注意跨学科吸收理论滋养,并从新闻传播领域学界、业界和管理界优秀成果的融合中吸取养料;(3)更加注重从我国的传媒实践中提取研究问题和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