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依托地学教育推动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薄弱突出表现在所培养的高等专业人才与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上。地学教育是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支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防灾减灾事业的不断进步。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本科高校,依托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多个稳定和富有成果的防灾减灾学术研究团队,为促进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康熙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最有影响的帝王之一.他一生坚持文治武功,在继承满人固有文化和信仰基础上,兼收并蓄中国传统儒释道和西方文化之精髓,使其长达六十余年的执政时期国泰民安、政治稳定、社会与经济繁荣,充分显示出其治国的胆魄和才能;同时,从其开放的宗教观让我们看到了康熙帝的和合理念以及清朝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相传1685年秋,康熙帝微服在江南察访,他手中有一把精致的玉骨扇子。这扇子的一面画有“小桥流水夜”,另一面画的是“秋江垂钓图”。一日,有臣来报,沙俄侵略者背信弃义,第二次大举进犯我国黑龙江流域,占领了雅克萨城,他们还狂叫要占领山海关。面对侵略者的猖狂气焰,康熙帝彻夜难眠。次日早上,康熙帝来到一家粥店,坐在餐桌边,身边陪同便招呼  相似文献   

4.
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思想主导了宫廷肖像艺术活动,探究其早期肖像艺术观是深入研究康熙朝宫廷肖像艺术史的基础。 从文物和第一手文献史料出发,分析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首先,康熙帝的早期肖像艺术观以满族文化为本,通过宫廷肖像艺术传达巩固满族文化传统的信号。 第二,青年康熙帝借肖像艺术强化政治联姻、荣宠臣子、宣扬教化,以巩固其政治统治。 第三,康熙帝年轻时追求正面肖像构图的庄严感,喜欢写实性强的肖像画,支持宫廷肖像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康熙帝的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包含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防灾减灾教育是我国新时期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新时期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长期而有效的防灾减灾教育是防灾减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而当前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我国防灾减灾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本文结合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和实践,从防灾减灾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效果评估、志愿者队伍建设、科普基地运行、科研机构参与和城乡统筹发展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康熙帝游历千山并遣内大臣祭奠尚可喜墓.文章将两次活动结合起来,揭示了康熙帝第二次东巡"云南底定,海宇荡平"的背景,探究了尚可喜在吴三桂、耿精忠等藩王叛乱中忠于朝廷的立场以及康熙帝对尚可喜的肯定.进而认为,康熙帝第二次东巡返京改行沈阳市→辽阳市→鞍山市(千山)→鞍山市海城市路线,主要是为了祭奠尚可喜.而在千山的游历,陶冶于自然和人文景观,也使康熙帝身心得到愉悦.  相似文献   

7.
汉代作为我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诗歌中有大量与防灾救灾思想相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天命禳弭、水利灌溉治理黄河、重农仓储备荒等方面,是中华民族防灾救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安溪俊民中学校园内存有一块非常珍贵的石碑,该石碑是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御祭李光地的祭丰碑》.石碑长2.92米、宽1.07米、厚上部刻有双龙戏珠浮雕,双龙中间是汉、满双文阴刻隶书书写的敕建二字.碑身也是用汉、写,这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块用汉满双文《御18厘米,满双文书  相似文献   

9.
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香 《文教资料》2011,(4):154-156
本文阐述了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现状,对比了国外中小学贯彻防灾教育的经验和特点,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0.
康熙(xī)帝八岁即位,十四岁就开始亲自执政。可是,辅政大臣鳌拜把持着朝廷大权,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因此,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康熙帝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鳖拜进宫时,常常看到这  相似文献   

11.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2.
康熙皇帝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人据此认为康熙皇帝学习西学、倡导西学。其实,康熙对西学的态度并非积极倡导,他无论对西学怎样感兴趣,都是为了借助西学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西学只是康熙的御用品而已。康熙对西学的态度只是利用并非倡导。  相似文献   

13.
康熙时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不仅扶持康熙亲政,而且在剿三藩、与俄订约、随行塞外、制作《皇舆全览图》、构建意识形态诸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康熙对传教士的利用固然是服务于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汤斌是清初的名臣大儒,他以诗文受知于康熙,其"彬彬典雅"的诗文可谓盛世元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人亦成为康熙"右文之治"的代言人;更为重要的是,汤斌严禁淫词小说、杜绝赛会演戏等措施,不仅扭转了吴地奢靡风俗,而且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化政策,特别是影响了康熙一朝的文坛走向。  相似文献   

15.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生于贵族之家,父明珠为康熙初显赫一时的权相,他本人也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然而其词作却“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词集中的“愁”、“泪”、“凄凉”等语触目皆是。纳兰性德何以如此多愁善感,本文拟从其生平、思想等方面入手,挖掘其中种种矛盾,以证明纳兰性德的一生是多种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关注并探讨了辽西蒙古贞民间存在的大量关于康熙皇帝私访当地的传说.论证这些传说并非是在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康熙,而是借助想象化、民间化的康熙形象寄托和传达广大民众渴慕明君、纾困解难、知恩图报、崇佛向善等生存情结.认为蒙古贞民间传说因康熙这一形象符号的介入而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18.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9.
"秋水轩"唱和影响大,一部分作品结集梓行,一部分作品散落在各自的词册中。文章通过对后者的考论,阐述了其主题在创作过程中,有背离曹尔堪原唱的倾向,这种主题裂变现象对康熙朝中后期词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逃人问题是顺治与康熙前期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然而涉及这一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却寥寥无几,且内容简略。陆葇的诗歌《逃人行》是久遭埋没的详细描述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要作品。陆葇之所以敢于触及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是和康熙帝逐步修订逃人的政策,放宽了有关法令相关;二是和陆葇本人幼时曾遭清兵俘获的痛苦经历以及他过人的胆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