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莹 《出版广角》2018,(5):44-46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以普通大众为主要传播者的自媒体日益蓬勃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模式和速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无疑给传统媒体提出更大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传统媒体引导用户进行高效深度阅读、升级打造高质量的内容服务体系,以及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三个方面,探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内容重构.  相似文献   

2.
黄龙 《传媒》2019,(13):47-49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推动着电视媒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进步。在我国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电视产业也在实现着从单一内容输出向“内容+服务+体验”的智能电视发展新模式转变。智能电视作为电视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通讯媒体的融合产物,从视听娱乐、智能服务以及网络社交等角度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切实把握媒体融合的发展契机,促进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提升,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档案信息服务研究成果,阐释媒体融合对档案信息服务提升的价值,并基于用户至上原则、信息安全原则构建媒体融合语境下档案信息服务质量运行机理,从思维、内容、技术、人才四个维度提出其策略,以期为档案服务工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冯学娟 《传媒》2021,(3):42-45
5G技术的出现,使媒体融合进入新的大变革时代,这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党刊也不例外.面对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从生存的困境中突围出来,在转型发展中走出一条新路径,是党刊界正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中央及全国各地党刊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从风格定位、内容生产、技术创新、形象塑造、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探究党刊如何进行战略转型、加快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成为全新的服务型媒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趋势正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这种融合包括技术上的融合、生产内容上的融合、经营管理上的融合,并且引发了媒体受众人群的分流,经营理念的冲击,以及管理模式和体制的革新。具体到广播媒体而言,这种融合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面对各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广播媒体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及优势,把握社会脉搏和广播自身的传播规律,促进广播媒体发展途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邬建红 《新闻实践》2014,(12):52-54
在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重大变化的过程中,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不仅考量了媒体的立场和责任,而且直接反映出媒体融合发展的进展和能力水平。从杭州"5.7交通肇事案"和"7.5公交车放火案"比对分析,可以管窥出5年来杭州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你是你,我是我"的水火不融对立状态,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趋势,佐证了媒体融合有利于加速推进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李岚 《声屏世界》2016,(7):41-42
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要以技术驱动为突破来实现质变与超越。实现"四多"即多媒体形态、多信息服务、多网络传播、多终端呈现,配合传统的传播服务模式向全业务服务模式转型。内容和产品的生产技术就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核心,在核心的带动下,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传播渠道、智慧广电大生态的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央推进媒体融合工作已历十年,融合生产和传播已成为常态,但是融合仅仅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要始终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技术平台的打造始终是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这不仅体现在新闻领域,也体现在全业务、全链条的深度融合之上。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多媒体协调发展。网络视听平台的建设,除了要强化多元化的内容建设,也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属性和能力,支撑多级媒体、多种业务、多种服务,并最终将服务拓展到多区域和多行业。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为了适应变化,当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丰富需求时,他们便开始了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合作。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经济驱动力,他正在与传统媒体发生着越来越多的惊人的"化学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传统媒体借助于新媒体先进的媒体技术和多元的表现形式,丰富和扩展了节目内容和产品线,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完美联姻"。首先媒介的融合是技术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媒体融合促使广播节目内容策划积极转型,与此同时更要求广播节目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如果不能对接融媒资源,广播节目的内容质量也难有持续性的提升。广播节目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在媒体融合转型下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值得深思和反思。为此,结合多年广播节目服务经验,探讨了广播节目融媒转型要求,提出了广播节目在融媒背景下的服务能力缺口的关键问题,并总结了媒体融合转型下广播节目的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16,(30):108-108
无论如何,眼睁睁看着"自己人出去办火了自媒体"却无动于衷,是不明智的。对传统媒体而言,媒体融合,既是热点,也是难点。难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影响在扩大,收益无起色。如果把传统媒体以及自办新媒体的收益放在一起核算,不少媒体的收益甚至是下降的。所谓"影响在扩大",主要是指传统媒体通过媒体融合,打通"老媒体"和"新媒体","老媒体人"写的内容通过新媒体发声,更迅速,覆盖面更广,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中国地市级媒体紧盯政策制度变化、技术发展态势、价值引领使命,初步构建形成集内容多样性、渠道丰富性、服务精准性、技术先导性等特征于一体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然而,跟风布局求大求全、融合发展定位模糊、技术应用不精不深、人才支撑有待强化、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等仍是地市级媒体融合正在面临的重点难点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着手在顶层设计、立场定位、要素协同、话语体系、传播格局、人本导向等方面持续深化,推动地市级媒体在新高度上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推进器。近年来,新华社高度重视技术工作,按照社党组的部署,技术局着力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深入研究如何推动技术与内容融合。本文着重从新华社在利用新技术实现在新闻场景的落地、技术与内容融合中的关键处以及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强化数据服务、智能化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来推进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不仅应及时关注大众需求变化,通过多平台协同、跨领域合作为大众提供多元的媒体服务;还应强化需求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主动融合,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服务大众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郑泉 《编辑学报》2020,32(2):188-190
媒体融合时代,智能技术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文献的爆炸式增长也给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文章从扩展学术搜索的路径、构建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平台和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面探索在媒体融合形势下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微博看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步跨入了自媒体的时代,微博客是其中一个新的成员,成为人们发表看法的新平台。与此同时,相对以往信息的把关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菲律宾人质事件"到江西抚州"宜黄自焚"等一系列事件,微博成为发布消息和评论的新渠道,而微博本身也经历了一场"测试版风波"。本文通过借鉴一些微博事件的分析来阐述自媒体时代的把关人及把关过程的变化,以期厘清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分析媒体融合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指出媒体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知识服务优化的主要内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为例,总结了服务体系框架优化设计的主体内容,最后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完善知识服务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祖瑞 《出版广角》2019,(20):41-43
《侨声报》立足欧洲华人生活,讲述中国发展变化,不断改版,积极创新,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形成了较大影响力。融媒体时代,《侨声报》发挥技术与内容的融合优势,诠释精品内容意识、为读者服务意识和媒体融合意识,积极运用网站、微信、微博和APP客户端等各种媒体平台,成功将自身升级为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型,不仅存在深刻的内在转化动能,也是行业期刊融合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行业期刊从内容传播到知识服务转型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得出行业期刊要想在媒体大格局巨变的趋势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需构建基于融合发展的行业期刊知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1,(2)
《人民日报》在我国媒体领域的地位重要,它的媒体融合事实上对行业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客户端是《人民日报》媒体融合的最重要终端载体,观察客户端可以了解到《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特征。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客户端采取了超媒体平台模式的融合战略,即依靠算法既推送媒体内容,也推送其他机构甚至自媒体的内容。这种融合模式的优点在于迅速积累内容,但不足之处在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融合,而未能进入经济、机构和文化等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