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色经典,《长征组歌》是怎么写出来?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长征组歌》是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由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将军亲笔创作的长篇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并得到周恩来、邓小平、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历届军委、总部、北京军区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创排完成的,杨成武、杨得志、廖汉生、孙毅等老首长都曾亲临创排现场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1964年10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根据肖华创作的长篇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创排完成了一部《长征组歌》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首演于1965年8月,是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全曲10个乐章,以恢宏的气势、精湛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再现了长征这一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上的艰难壮举与奇迹。在杭州创作组诗1916年,肖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东街肖屋村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肖华14岁时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肖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  相似文献   

3.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长征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创作完成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诗,谱成组歌。  相似文献   

4.
7月30日晚,江苏电视台“潇洒今宵”栏目播出了长达三十分钟的电视艺术片《抗洪组歌》,这是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侵袭后,我台电视屏幕上推出的第一部以抗洪救灾为主题的文艺片。从编发制作到电视片的问世,前后不过十多天的时间。它是江苏军民精神风  相似文献   

5.
陈乐道 《中国档案》2006,(10):31-31
人到中年,照旧的说法早该不学艺了,近来我却偏偏迷恋上了画儿,当然不是画画,而是看画。举凡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等,不一而足,皆在所看之列。近来我从书店、书市乃至街头冷摊,又陆续抱回一些画册、画页。其中就有《长征画集》《长征路上写生画集》。  相似文献   

6.
刘彬彬 《视听界》2006,(6):40-42
2006年的中国电视荧屏呈现出的亮点可以用一个“大”字来形容,各类节目在内容设置、时空跨度、操作规模和受众影响等方面不遗余力,试图获得收视效果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如《超级女声》的二度发声,增添了沈阳赛区,拓展了北方市场;《阳光伙伴》首次全国亮相,便赢得广大少年群体和家长老师的关注;央视的大动作应该非大型电视行动——《我的长征》莫属了。因为它不像其他真人秀节目,总携带着舶来品的基因,所以我称之为本土化的可贵样品。这个预计周期为一年的节目现在进程已过大半,而其实际影响力却差强人意,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以笔者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谱写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1935年1月,当红军战士踏上甘肃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时,陇山陇水也就留下了红军战士的足迹。在半个世纪前,1957年,为了纪念这一震撼世界的军事壮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甘肃省的一批丹青高手用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国画,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甘肃的情景。这些画家,带着激情、怀着敬意,用心点厾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就是《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现将当时这幅画卷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书写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文书科科长,负责刻印出版长征途中的中央机关报——《红星报》的老报人,忆往追昔,促使我拿笔追述在长征路上办报的往事。一《红星报》是1931年在江西苏区创刊、邓小平同志任主编。在苏区时是铅印的,最高印数达17300  相似文献   

9.
在《长征》中,王树增坚持了一贯的写作风格,通过对大量细节的叙述,让70年前的长征得到了更加真实与鲜活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彭鹏  刘冰 《军事记者》2006,(9):22-23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一颗“红星”在征途中闪闪发光。它指示前进方向,激励斗争勇气,传播胜利捷报,颂扬英雄壮举;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这就是长征途中坚持出版的红军机关报《红星》报。《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它在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曾达117万份,是发行量仅次于《红色中华报》的中央级报刊之一。1933年8月,邓小平开始担任《红星》报主编,但随着革命形势的转变,1934年10月10日黄昏,邓小平口袋里装着《红星》报“编辑部”,跟随突围…  相似文献   

11.
出发前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时候(注一),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的问题。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闲谈,那时我们同在一个机关工作。他问:“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根据地来时所经验过了的。”“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注二)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  相似文献   

12.
《云南档案》2000,(4):40-42
在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绝唱中,最能为当代国人所传诵者,当首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长征》诗的手迹,就现在所知,仅有两件,一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书赠美国记者斯诺;一是60年代初赠李银桥的,这就是国人熟知的《长征》诗手迹.《长征》诗及此幅手迹,被人们称为当代的"诗书双绝".  相似文献   

13.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或许是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史上,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由众多军队作者围绕一个专题,从不同角度创作出的数百篇作品汇集而成的惟一著作,因此它的意义就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4.
70多年来,有那么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人,踏着红军的足迹追寻红军留在雪山草地之间的历史遗迹。探访回荡在世界东方上空的精神传奇。  相似文献   

15.
让历史告诉未来———读《长征人话长征》□曹丽薇陆大钺自从有了人类,世上也就有了征行。然而,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中,迁徙、逃难、流放、战争等多种形式的征行,没有一次可以与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相比。长征本身的伟大、壮观、艰难、惊险,使这一历史事件成...  相似文献   

16.
我自幼喜欢文学,上中学时就在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中拿过奖。就是这点侥幸得来的成绩却膨胀了一颗少年之心。高考不中后,当我在那神圣的大殿前徘徊时,机遇拉着我的手走进了军营。枯燥、乏味、艰苦的新兵生活使我变得几乎绝望:这儿哪里是理想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地呀!在一个百般无聊的日子里,我信手拿起一张已破损的军报,那是对开四版的第三版,上有一篇描写新兵连生活的散文着实让我着了迷,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我当时的心境完全被这篇文章洞穿。佩服难以言表。从此,我便认定了标有“长征”副刊的军报专版。渐渐地,我不满足于看,而是…  相似文献   

17.
《红星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创办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一九三二年一月以前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出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星报》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唯一的报纸。遵义会议以前,由邓小平同志负责编辑,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同志负责编辑。我们最近走访了几位老同志,并查阅了当年的《红星报》,现在就把听到的和看到的一些有关《红星报》的材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丽云 《兰台世界》2006,(21):65-66
(一)1931年11月,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为了更好地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12月11日,由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办了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红色中华》报是中国红色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周以栗、杨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都曾先后担任主笔、社长。该报起初为周刊,第49期起为三日刊,第148期改出双日刊。该报以宣传报道、教育发动根据地的民众参加工农政权建设、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促进根据地的建设为主要任务,同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抨击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9.
本刊连载索尔兹伯里《无所畏惧,无所偏袒》一书摘编,已告一段落。索尔兹伯里的近作《长征》,对中国革命作了翔实的报道,成为三S之后的又一个S。前《中国日报》副总编辑于友特为本刊撰文介绍其人其书。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长征!长征!——红军长征到陕北》档案图片展新闻发布会在陕西省档案馆举行,陕西省档案局副局长郑惠姿出席并致辞。本次展览于10月3日至9日在陕西省图书馆一楼展厅开展,共展出图片550余幅、档案40余份。展览共分为:《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长征的背景》《艰难征途——各路红军战略转移》《胜利会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