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另一种文化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偏离事实的理解与评价,这给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从而制约了传播效果和质量。约哈里“窗口理论”将交流双方的信息按照彼此的熟悉程度分为四部分:开放区、盲区、隐蔽区和未知区,这种将交流内容进行细分的做法提供给我们一种消解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任昕 《中国图书评论》2014,(12):109-114
一 误读是与人类一切理解和阐释行为与生俱来的,误读的历史贯穿着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历史,但人类对误读的认识和接受却并非误读本身那样普遍。 直到20世纪,在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中,误读还大多以负面身份出现,因其本身负有“错误”的特质,误读似乎天然地带有原罪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方力 《东南传播》2015,(12):42-44
电影《狼图腾》以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草原为背景,展开了一副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游牧民族与动物霸主草原狼群共生共舞的画卷。通过人群与狼群的杀戮博弈与陈阵对小狼的热爱抚育两条叙事线索,探讨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误读"以及"误读"之下人与自然如何平衡相处的命题,对于现实的批判反思意义大于赞颂。  相似文献   

4.
巫春燕 《新闻实践》2012,(11):54-55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一般来说,我们将编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媒体误读。而解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受众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日常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透视跨文化传播的"误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是指两种以上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误读"现象普遍存在."误读"产生于文本的生产者、文本自身和文本的接受者这个信息传播链条的各个环节间的相互作用之中.本文从解释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跨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读--评《你误会了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读和理解问题,并非仅仅发生在学术交往中,在现实社会日常生活中,这类文化误读也无处不在。我看到一些强调日常生活重要性的学者,并没有注意到日常生活种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问题,甚至也没能从社会心理语言的角度看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乔治敦大学著名语言学教授德博拉·坦嫩(Debrah Tennen),在新著《你误会了我》中,把视角放在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性别交谈中的误读问题和日常谈话中人际关系问题。无疑,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当代文化研究对性别与语言、对话中的话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调查数据、访谈、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手机短信交流中的误读现象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于手机短信的误读,除了从发信者和接受者的两端来寻找误读原因外,还要把误读现象放回到传播流程中来认识。理解有时并不是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无法实现对于文本的完全理解,因为人不能摆脱自身,完全把自己融入另一个理解对象。误读本身亦是一种特殊的理解。误读一般都是脱离(或没有看懂)短信文本,按照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来对短信进行解读,于是读出了与原意迥异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约翰·费斯克是文化研究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积极乐观的大众文化思想,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其中不乏误读。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作一述评,从下面三个方面说明费斯克这一思想的逻辑:大众文化只能存在于体制之中、宰制与反宰制同在的大众文化、“两种经济理论”——大众的创造空间,以期纠正误读,并为费斯克的理论作一简单辩护。  相似文献   

9.
误读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误读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异的文化背景都可以是造成误读的原因。误读在大众传播中的消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受众对于新闻报道内容的误读会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0.
北洋时代的成就与混乱,都跟那个年代的政治家密切相关,因此与其赞美他们的私德,不如认真的辨析一下他们政治活动的成败得失,这恐怕更重要、更有说服力一些。北洋时代确实是一个容易被人误读的时代。对于历史的误读,大抵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种种原因而有意识地矮化与遮蔽。二是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误解。而后者又往往是前者的结果。对于北洋历史的遮蔽,在南京国  相似文献   

11.
李瑛 《出版广角》2016,(3):42-43
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具有语言技能,还要有文化感知能力。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前见与视界问题的存在,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误读存在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势必会产生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因此,跨文化交流视阈下,面对文化差异,我们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刘玲华 《声屏世界》2007,(12):40-40
电视播音和主持是电视信息传递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载体、途径和渠道,是画面、情景与观众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编导意图实现的枢纽和开关。然而,人们往往把播音和主持两个角色混淆,以至于把播音和主持成了完全等同的一个概念,这种误读和误解带来的后果有可能使播音和主持两个不相同的角色定位不清、把握不准,甚至交叉错位,从而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准确传递,影响到播音、主持的效果、质量和考评。为此,本文拟就播音和主持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充斥的诸多误读是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具有特定的生成机制与叙事功能。小说中布鲁姆的“诗学误读”是基于文本缝隙填补的创造性洞见,一般意义上的误读是基于身体语言、情书、证词等多模态话语的多重错误认知,亦是世俗偏见裹挟下的权力话语共谋的结果,诸多误读也深刻地参与人物心理结构建设、性格塑造和情节主题的创设中,体现了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一组名为《中国人误读的世界》的报道,列举了一些被中国人“误读的世界”。比如“伊朗人恨死美国人”“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等。对于这些误读,《国际先驱导报》评价说: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5.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19):15-17
误读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功夫熊猫2》虽然大量运用了中国元素符号,但实际上该影片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了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误读,其本质仍是宣扬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影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辩证地看待它。只有合理地运用误读,有效利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资源,才能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6.
在《大汗之国》里,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史景迁描述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与误读,而在《改变中国》里,他则讲述了那些带着种种想象与误读,而又怀揣着改变中国理想与抱负的人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一个言之凿凿的消息或一个被疯狂转载的新闻,翌日就会被证实"是误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被误读的消息就不是新闻,甚至是假新闻,从而危害媒体的公信力。误读为什么总是发生,证实为何如此之快?误读,实际上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表现为对事物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理解和评估偏差。新闻误读,实际上就是错误理解和评估偏差进入了  相似文献   

18.
《于丹〈论语〉心得》:自由化误读的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列举了《于丹〈论语〉心得》的15类错误解读的书证,认为该书是集误读、曲解、胡吹之大成,流毒特广。这种误读以及被炒作为“经典文章阅读热”“自由化阅读热”的典型个案,已演化为当代学坛的阅读公案,大有从阅读病理学角度进行系统评析的必要,有从阅读学理论高度进行科学清算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好逑"考辨     
本文针对当前很多人对<诗经·关雎>中"好逑"二字的误读与曲解现象,从音、义等角度对二字详加考察,以纠正对于文学经典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条形码阅读器类型及条形码识读原理,分析了发生条形码拒读或误读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