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级体校训练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形式,通过对三种体校办学模式成功典型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体校选择发展模式,为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访问调查法对襄樊市体校、南宁横县和桂林临桂县少儿体校三种成功的办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教结合”模式:招生数量有保障,更重视招生质量;经费有保障,训练软硬件得到改善;教学条件和质量优于一般体校,学生出路有更好前景。“三集中”模式:有利于对学生统一管理,一定要改善不重视文化课教育问题。“二集中”模式:不用考虑学生文化课教育问题,集中精力搞好训练,但前提是体育和教育部门要高度协调配合;要高度重视科学选材和训练,提高成才率;项目设置应少而精,集中优势重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山体 《西藏体育》2004,(3):32-32
山南地区业余体校自2001年10月15日恢复以来,在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山南 地委、行署和地区教育体育局的关怀下,学生文化学习、运动训练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办学3年来,山南地区业余体校始终贯彻落实体育人才从少年儿童抓起的总体战略目标,结合本地区  相似文献   

3.
1基层体校独立办学困难因素分析1.1学生生源质量差是影响基层体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一些体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为了学校生存,学校不得不降低要求进行录取,一些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差,体育成绩又不突出的学生被招进来,加上这部分学生家长与所在学校又积极向体校输送,使得体校生源的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从而导致基层体校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一年比一年差,造成恶性循环。一些体校甚至已经招不到学生,更谈不上向上级体校或运动队输送体育苗子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我省除省体校外,又先后在各市地建成了16所体育中等专业运动学校,极大地推进了我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进程,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初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为我省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学校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体育人才基地和人才库。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现有体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体校的办学模式是我国借鉴前苏联体育训练模式而出现的。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将一部分具有体育天赋的苗子集中到一起进行学习、训练、生活的统一管理。这种办学模式的出现为我国现代体育运动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比赛成绩。由此看来,体校这种“三集中”式的办学模式对国家培养运动员有着其特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县级业余体校办学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黄叶斌县(市)级业余体校是培养、选拔和输送优秀体育苗子的基层单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介乎体育与教育两个方面的独特产物,本身就具有与其它学校不同的办学体制、训练机制和选材方式。一、训练体制的历...  相似文献   

7.
山东竞技体育实力连续攀升,完善的后备人才输送体系是其中关键。据统计,山东共有省级体校1所,市级训练单位39所,其中,市级体育运动学校17所。有110个县有体校(有机构),开展训练的县级体校共95所。其中,全省38%的县有独立办学的体校,30%的县依附于其他学校或场所进行训I练,有近三分之一的县没有青少年体育训练单位。  相似文献   

8.
吴玉添 《福建体育科技》2007,26(2):48-50,54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福建省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福建省体育运动学校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教练员队伍较为稳定,体校的训练设施与文化教学条件较为优越,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体校的财政投入,体校应采取多渠道办学形式广泛吸引生源,理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利益机制,以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效益。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业余体校办学体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业余体校的办学模式和对其进行变革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业余体校新办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体教结合,业余训练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着二三线多层农业余训练网络的发展,也给运动学校提出了一个必须多渠道办学,积极参与竞争的课题。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贯彻“以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先导,训练为中心,输送为宗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把学校办成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教育和训练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情况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业余体校办学体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业余体校的办学模式和对其进行变革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业余体校新办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体教结合,业余训练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县级业余体校办学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级业余体校的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体制、训练机制和选材方式等方面,业余体校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业余体校要主动适应、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实施,才能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缪本海  叶条凤 《体育科技》2011,32(1):142-14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广东省三所体育职业学院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三所学院在办学上着力突出为竞技体育服务的特色,但在发展模式上各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亦读亦训"是竞技体校的办学方针,也是竞技体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但对此方针中的"读训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却因人而异并不一致,因而贯彻中出现了左摇右摆的情况,成为竞技体校诸多矛盾中的一对突出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个看似简单、实质复杂的"读训关系",直接关系到势必会失去竞技体校的办学特色及竞技体校的健康发展。笔者想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拙见,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安徽省体校是我省一所运动项目较齐全,读训并重的中专性质的运动学校。办校的宗旨—为运动队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起着承上(专业训练)启下(业余训练)的纽带作用。多年来,省体校为优秀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的百分比逐年上升。一些尖子运动员参加了世界、洲际、全国大赛。为国家、为省、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近几年来受办学经费的影响,有些正常的训练周期得不到保证,使一些正在成长的优秀苗子受到了影响。我认为这一现象必须尽快改变,以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校小学生不仅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力量.还要成为体育事业的建设者,而小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是成为优秀体育人才的保障.因而竞技体校小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便显得极为重要.长文针对竞技体校小学生文化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适合竞技体校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四会县从1984年开始,把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和重点中学结合起来,采用“三位一体”的办学形式,三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学形式有利于县级中学培养青少年体育苗子.在开放改革的新形势下,为了探索科学办学形式,需要回顾过去,分析现状,寻找今后正确的做法。一、单独办校,困难重重七十年代,四会县体育运动迅速发展,曾先后向省输送了邵洁欢、冼国屏等一批运动员,为了培养更多的体育运动员苗子,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于1978年在体委办起了业余体校,由教育局委派文化课教师,由县体委派出教练员.每天授文化课4—5节,下午进行体育训练。体校独立办,也确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勤  韩开焱 《精武》2014,(36):96-97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办学标准是最基本的制度工具。但事实上,江西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专科办学标准建设的滞后已成为我省乃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瓶颈。研究从体育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进行辨析思考,结果表明:首先,江西应该具有统一、普适性、科学的办学标准;其次,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在科学办学标准基础上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