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许红英 《考试周刊》2014,(68):138-139
地理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学科。它使我们很好地了解现实世界,快速适应周围生活环境。对于当前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主要的方法就是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以最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地理知识,并且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使初中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地理知识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素养,已成为高质量生活的必备资源,学习地理有助于每一位公民终身认识、欣赏、关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材,同时最大程度地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从而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关注教育主体的意义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  相似文献   

4.
杨丽波 《中学文科》2007,(10):43-43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不能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足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最终使其走上从"认识地理现象",到"了解地理知识",进而达到"会学地理学科"的道路.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1.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以图表为主体的独特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式的运用极为广泛.图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是近年来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样式的图式教学,使课堂直观、生动、活泼,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就包括了103幅照片、结构图、过程图等.  相似文献   

6.
地理是一种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初中的地理教学应该进行一场改革,及时把"生活化"教学引入到初中地理课堂上。我们在引入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难题,一是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现象学习地理知识,二是如何使学生更熟练地把初中地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生活化"教学引入到初中地理课堂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学习更容易,掌握更灵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晓霞 《地理教育》2013,(Z1):47-48
<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思想。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即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地理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应试教育却使高中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教师直接实施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所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地理课程标准》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乡土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课堂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改变地理学习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弊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教学有趣且有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师讲授、考试,学生记背内容"模式,但初中地理具有重要的学科地  相似文献   

9.
一、走进生活寻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 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和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怎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使学生产生一种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感和地理学习的内驱力呢?”  相似文献   

10.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和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时期学生开始系统地接受地理教学,在知识积累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都还有待发展。为了配合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习特点,切实提高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们将情境教学法引入了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当中。本文将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探究如何将情境教学法高质量、高效率地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得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它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价值 加强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地理教学生活化。如讲“湖泊”时,原来只是单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讲,现在从湖泊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讲,使学生认识到学地理就是学生活,把学习地理变为一种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被不少教师采纳。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体现生活性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用角色扮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地理知识向生活渗透,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秀芳 《考试周刊》2012,(62):153-154
乡土地理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知识是地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亲切感和体验感。在地理教学中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符合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原则。  相似文献   

15.
韩志成 《考试周刊》2013,(50):133-133
地理新课标准明确提出地理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生活化。如何使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践表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海金 《家教世界》2013,(8):176-176
地理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把地理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地理教学变得更丰富多彩。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呢?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一、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歌谣、民谣。地理学是地理理论的分析研究,而歌谣、民谣是当地人民多后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在教学中行当引用歌谣、民谣,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张立宏 《考试周刊》2013,(63):151-152
<正>《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选取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利用乡土地理,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明了教育必须贴近生活,使教育生活化。但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过分依托课本知识,逐渐脱离了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器。这样无疑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而教材也仅仅变成了"理论"。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地理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教学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仍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硬性教育,使地理课程略显生硬,缺乏活力,极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现如今,回归生活的地理教学方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主要对回归生活的地理教学进行探索,并就现代地理教学现状提出了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20世纪初就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地理教学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融入生活,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学生明确生活和地理的紧密联系,从而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