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集邮》2006,(6):6-6
2006年4月22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常务理事,顾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优秀的共产党员沈曾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2.
德国科隆地区法官、集邮家科依嫩(KIENEN)先生新年前夕,托朋友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集邮协会捎来一批邮品,送给中航技会员。  相似文献   

3.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图1)是美国第32届总统( 1933年当选),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创下了美国总统任期最长的纪录。他在第四届任  相似文献   

4.
2005年秋,著名集邮家沈曾华先生的“稿”字四方联邮票被拍卖,沈先生将该票所得款项全部捐献。200万元,那是沉甸甸的人民币,它对有钱人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就此,没听到沈先生过多的高谈阔论,钱就这么捐出去了,平静的很,让人敬佩,精神可佳。前辈姜治方,12岁开始集邮,收集、研究中国邮票,其藏品极其丰富。20世纪50年代,姜先生的邮集就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的集邮人数减少了许多。据报载2000年至2002年8月,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仅会员就减少了70万。会员少了,但“集邮家”和“专家”却多了起来。在与集邮界的朋友谈及此事时,多少能听到一些议论,他们对集邮家称谓的随意性和“专家”的泛滥颇有微词。凭心而论,真正的集邮家和专家多了不是什么坏事,多几个沈曾华、李曙光这样的集邮家,那是中国集邮的福气。因为他们的出现对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8月13日是北京集邮家张珩逝世40周年。张珩,字葱玉。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静江的后裔。出生于1914年,祖籍浙江南浔,自幼生长在上海。受家庭影响,从10多岁便接触收藏,他的父亲专门收藏宋元字画,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由于车祸去世。据张珩说,是在乘坐自家汽车时,司机醉酒,把车开进了黄浦江。子承父业,他在年轻时也开始收藏宋元字画,抗战期间。他为购画曾专门乘飞机来北京。  相似文献   

7.
戴郁华1904年出生于成都,1919年在成都神学院毕业,分派到昆明中华圣公会工作,1926—1938年任牧师,1939—1944年任蒙自个旧电话分局长,1945—1949年任云南省电话局营业室主任,解放初任云南电信局长话分局长。 在成都神学院学习时,由于受传教土的影响,戴先生喜欢上集邮。1919年到昆明后,与昆明三洋公司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等方面大力支持下,由高邮市政府筹建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于2017年10月28日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举办之际正式开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创建,不仅在中国是首创,而且开了世界集邮史和博物馆建设史的先河,成为中国集邮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高邮市大力发展邮文化的拥趸者,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创建过程。  相似文献   

9.
9月中旬,泰国华裔集邮家、泰国’93世界邮展金奖得主许茂春先生,因经商事务在上海逗留期间,市邮协副会长刘广实会见许先生,并就“侨批”等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23日,我国著名集邮家沈曾华先生病逝,享年84岁。沈曾华先生从小就开始集邮,特别是在“新四军”期间,收集了大量的解放区邮票,正是这些邮票成就了他的《华东人民邮政》邮集,他在世界邮展中获大金奖、国家大奖,多年来,他为确立中国解放区邮票在世界邮坛中的重要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成为“大奖俱乐  相似文献   

11.
旅美集邮家张恺升,现年84岁,近10年来,他先后编著、出版了《台湾邮票邮戳邮资》(上下册)和《中国邮戳史》(已出版七卷)等专著,并分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芬兰、香港等地举办的世界邮展或  相似文献   

12.
赵玉岭  刘贻泽 《收藏》2009,(1):148-149
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1902~1994年),又名张包善元,笔名御风、风、俊、怡素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杭州。新光邮票会主要创始人之一,被称为“新光之母”。1981年起历任杭州集邮协会首任会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图1)。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2013,(1):7-10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最早收藏的邮票现在还有吗,价值如何? 我是1946年开始“玩邮票”的,兴趣来自邮票的精美图案。“大型精美邮票”是最爱,追求不同品种邮票数量的快速增长是目的,与同学交换到自己没有的邮票是最大的快乐。对“大型精美邮票”最迷的是“土瓦(唐努乌梁海)”邮票。追求邮票数量快速增长的捷径就是到天津劝业场去买“袋票”。  相似文献   

14.
李毅民先生著《集邮家的情怀》,我久久未读,原因之一,是该书共14章中,有1章是写我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最懒得读的,就是关于自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把学习前辈、讨教邻舍的机会,也错失了。近日翻阅《情怀》,才叹服此书内涵如此之丰富。除"林霏开"这章敝人不宜妄加评论,其它各章,读者无疑可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上海这几年的集邮形势非常好,尤其是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集邮活动方面搞得有声有色,对繁荣集邮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也应看到,近年来上海参展的邮集总体水平不高,而且专题类集邮的水平明显出现滑坡,这与上海的集邮龙头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1月20日,老集邮家吴鸿选迎来了八十寿诞。吴老是新光邮票会的会员。他在清代邮戳、民国金、银圆邮票和新中国早期纪念封、普票上很有研究。  相似文献   

17.
傅湘洲(1928- ),字有恒,祖籍上海。 他自幼酷爱集邮,少年时即投拜在邮学大师钟笑炉先生门下专习国邮传统研究,同时参加新光、甲戌、金竹、无锡四家邮会。16岁开始独立生活,在钟笑炉的扶持下从事邮商职业有年,1956年转业邮电部门,1982年从上海市邮票公司退休。  相似文献   

18.
刘贻泽 《中国集邮》2001,20(10):42-42
新加坡的集邮家群体中,张美寅先生算得上是刻苦成才的典型。张先生195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西门外一个贫膺的农村,其父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远去南洋,在马来西亚落脚谋生。张先生3岁时随母亲去马来西亚和父亲团聚。由于家庭贫困,张先生生刚完小学就不得不辍学打工,其间历经磨难和坎坷,当过被警察驱赶的卖面包小贩,做过靠力气吃饭的码头工人。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10日至13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在河南洛阳举办了集邮讲座。此次讲座共有包括FIP主席约瑟夫·沃尔夫先生在内的七名资深集邮专家进行授课,涉及内容涵盖FIP所有类别。由于授课专家水平高、内容广、形式新,中国的160多名集邮者反应非常好。  相似文献   

20.
徐星瑛(1919-),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