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从河北来到陕西,行刺秦王嬴政。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荆轲的事迹是因《史记》而流传千古的。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司马迁描写了五个刺客,  相似文献   

2.
<正>《刺客列传》全文五千余字,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节选了其中的"荆轲刺秦王"部分,仅这一部分,司马迁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分量,正如清代学者郭嵩焘在《史记札记》中所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荆轲刺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失败的原因,见仁见智。但笔者一直以为,荆轲刺秦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于荆轲是一个"刺客"而不是"杀手",燕太子丹让刺客去做杀手的事,于是处处挟持、掣肘荆轲,  相似文献   

3.
《史记》已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日人斋藤正谦氏已看出了 :同为谋臣 ,张良与陈平的不同风姿 ;同是武将 ,樊哙与廉颇的不同面目 ;均为刺客 ,豫让、专诸、聂政、荆轲 ,各自口气不同。细析日人所言三类人物 ;张良与陈平同为汉初著名谋臣 ,均深于计谋 ,然风神迥异。前者是学道谦恭的高人 ,后者是深谋周纳的国相。樊哙与廉颇均战功卓著 ,有功于主 ;然樊哙忠怀不忌 ;廉颇心胸未免狭窄。刺客诸人 ,用暗杀手段报复仇家或诛除不义是其所同者 ;但由环境、条件与刺杀对象不同就表现出不同个性 :曹沫劫持齐桓是为国家 ;专诸为公子光杀吴王僚是以私利交以私利死 ;豫让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 ,留名不朽的强烈欲念是其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 ,他是中国文学典型中最早的“阿Q”脸相 ;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是因为严仲子看得起他 ,是对自身人格的贱视 ,从他身上我们看出了更多的奴性。荆轲虽是为知己报仇 ,但他是置生死于不顾 ,奋身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的英雄。司马迁对同类人物共性的把握与个性的区分亦见于《循吏》、《刺客》一类传中。同一类人物绝不雷同 ,是《史记》为人们喜爱的一项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在他的不朽著作《史记》中,善于写人叙事,令后人惊服。“同叙智者,子房有子房风姿,陈平有陈平风姿。同叙勇者,廉颇有廉颇面目,樊哙有樊哙面目。同叙刺客者,豫让之与专诸,聂政与荆轲,才出一语,乃觉口气不同。《高祖本纪》见宽仁之气,动于纸上;《项  相似文献   

5.
《史记》已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日人斋藤正谦氏已看出了:同为谋臣,张良与陈平的不同风姿;同是武将,樊哙与廉颇的不同面目;均为刺客,豫让、专诸、聂政、荆轲,各自口气不同。细析日人所言三类人物;张良与陈平同为汉初名谋臣,均深于计谋,然风神迥异。前是学道谦恭的高人,后是深谋周纳的国相。樊哙与廉颇均战功卓,有功于主;然樊哙忠怀不忌;廉颇心胸未免狭窄。刺客诸人,用暗杀手段报复仇家或诛除不义是其所同;但由环境、条件与刺杀对象不同就表现出不同个性:曹沫劫持齐桓是为国家;专诸为公子光杀吴王僚是以私利交以私利死;豫让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留名不朽的强烈欲念是其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他是中国学典型中最早的“阿Q”脸相;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是因为严仲子看得起他,是对自身人格的贱视,从他身上我们看出了更多的奴性。荆轲虽是为知己报仇,但他是置生死于不顾,奋身反抗强暴,大义凛然的英雄。司马迁对同类人物共性的把握与个性的区分亦见于《循吏》、《刺客》一类传中。同一类人物绝不雷同,是《史记》为人们喜爱的一项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荆轲刺秦王》一文绝大部分篇幅描述荆轲的刺前准备,刺前准备的描写又侧重表现荆轲的智勇、谋略,极少篇幅真正描写刺杀过程,原因在于荆轲武艺不精而有谋士风度,他的真实身份是"文士"而并非刺客。只因荆轲一诺千金做了这么一件本应由刺客来做的事而载入史册,这种身份角色的倒错使得行刺失败的荆轲位居《史记·刺客列传》之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土壤中,曾孕育出无数杰出的卓越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推中国之侠.先秦的刺客以其悲壮之举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豫让、聂政、荆轲等更是成为中国几千年妇孺皆知的名字.现在让我们一一走近他们.  相似文献   

8.
刘松亭 《语文天地》2012,(15):13-14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荆轲。荆轲似乎连一个合格的刺客也算不上,更何谈是一个"胜利的刺客"了。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刺客呢?怎么才能行刺成功呢?笔者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  相似文献   

10.
一、节选部分与《史记》原文整体之间的关系《史记》部分篇目选编进教材时,并没有将该篇全部选入教材,而是有所删改。如《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共有五千多字,共写了五位刺客,而《史记》选读教材《刺客列传》仅选取了专写荆轲的内容,有三千多字。这样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原文整体内容,了解全文共写了五个刺客,有五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12.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回放: 师:我们已知道<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分别写了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五位刺客,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只节选了"荆轲刺秦王"这部分.今天的这一课也是学习<<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最后一课,根据专题的目标要求,我们在上一课"文字整合""自主研读"和"小组互助"的基础上,集中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刺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兴的、也是特殊的群体。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共描写了五位刺客,其笔下的这五个人物是刺客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这五位刺客的事迹和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刺客群体。他们虽为刺客,但每个人的经历又有不同;虽有不同,但又存在着共同的刺客特征。无论是报别人的赏识之恩,还是为国家利益而做出的刺客行为,可以说,希望得到认可和重用、为知己者死是其共同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走近英雄     
“历史是有节奏的,到时候就必须有很响的一声鼓或一声锣。豪侠义士们便是历史节奏中的大锣大鼓。”(引自老舍《四世同堂》)荆轲刺秦、垓下突围正是鸣响在战国后期、秦汉之际的响锣响鼓。感谢司马迁在他的历史巨著里为荆轲、项羽这两位英雄立了碑,而张承志、艾煊则运用现代散文这一形式对两个历史人物进行了更加详尽的刻画,使英雄荆轲、项羽的形象显得更富神韵,更具震撼力。两位作者以白话置换文言,取得了相当别致的转述效果。走近英雄!特邀主持人@王延学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是我国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大师。这位汉代历史家所著《史记》中的各色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游侠、刺客等,无不各具特色,维妙维肖,千姿百态,呼之欲出。《李斯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的名篇之一。李斯是秦皇朝的丞相,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司马迁把他写得既有时代气息,又个性鲜明;既  相似文献   

17.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成功地刻画了荆轲形象。其刻画之成功,历来为人称道,甚至连太史公司马迁之《史记》在叙及荆轲事迹时也几乎只字未改,原文照录。《荆轲刺秦王》是如何刻画荆轲形象的呢?通过写人物的语言、行动、音容笑貌来展示人物性格,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常用的手法。除此以外,《荆轲刺秦王》还注重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刻画荆轲形象。一、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当时,战国七雄中,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刺客,荆轲可谓受人瞩目与称道。但无论从当时刺杀秦王荐刺客、交刺客、备信物、取沃土、求利刃的精心准备,还是副手的挑选,以及荆轲与太子丹的心理分析,荆轲刺秦王必以失败告终。这既有外在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荆轲个人原因。他导演了一场悲情演出却坏掉了刺秦大计。他是个好演员却不是成功的刺客。虽然过程重要,但结果往往更是我们所追求的。由此看来,荆轲实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鲁人版《〈史记〉选读》中的《荆轲》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中的"揕"字提出疑问。请看教学片段:生:我觉得司马迁写的有些问题,"持匕首揕之"跟"欲生劫之"是自相矛盾的。师:何以见得?生:因为荆轲那把匕首非常锋利!前文写道:"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荆轲一"揕"到位,秦王必死无疑。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这些人物生动、真实,形成了下层人物群像.诸如刺客形象、游侠形象、商贾形象、医者形象、女性形象等.研究这些人物群像,探讨其意义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也将有益于当今的世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