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读者看过本文前部分并不满足,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新闻中的立意要新颖、要高深,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呢? 笔者的回答有如下几点: 首先应明确,新闻中的立意如何,是报道题材本身所具有的。它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文件可以获得的。所以,新闻中的立意既不能随意拔高,更不可凭空臆造。它只能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报道的事实中产生。有的立意蕴涵于  相似文献   

2.
谈起新闻中的角度,新闻界一位同行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到北京游览颐和园的人们,稍加留意都会发现,在那斗折漫回的廊壁上,建筑师们特意砌就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窗口,形成了观赏湖光山色的不同角度。当你透过一个个扇形、棱形、圆形等窗口,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或波光浩渺,画舫点点;或翠山远跳,亭台隐现……。这种园林设计的艺术和建筑师们的匠心,对我们选择不同角度写好新闻不是有一定的启迪吗? 这个比喻或许不够确切,但对写新闻选好角度的作用确有相似之妙。所谓新闻中的角度,指的是选择新闻题材进行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注意抓细节。把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这是新闻界一位前辈谈到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一个建议。许多同行对这个见解颇表赞同。那么,什么是细节呢?它原本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它以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刻划人物的个性,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它虽然是用于文学创作的,对新闻写作是否也用得上呢? 有的同志说,新闻写作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  相似文献   

4.
确定立意之后动手写新闻,就要进行取材。这好比盖房子,有了设计方案准备施工时,需要选好优质的材料,才能按照设计建成结实、适用、美观的房屋。同样道理,只有好的立意,没有好的素材,也难写出精彩感人的报道。因此,取材对表达新闻的立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6.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我国自古以来作文赋诗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意思是说,比是按事物的相似处来比附事理。这种修辞手段,对新闻写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明,使深奥的道理说明浅显,让抽象的东西变得  相似文献   

7.
所谓背景,原指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置。把它放在后面,衬托演员的演出活动;又指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将它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指的是衬托报道主体的材料,故称为新闻背景。有的西方新闻学把新闻中的背景,也叫“衬托性叙述”。一般地说,这种新闻背景是对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一种补充、点染、解释或阐明。所以,在许多稿件中,它是构成一篇新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是,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写稿时常常忽视新闻背景,不使用或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因此,有的新闻写得单薄、肤浅,不能突出报道的中心思想,又缺少说服力。有的新闻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读者不明白报道事实的来龙去脉,甚而还会产生种种疑团。为此,新华社曾向记者发出《新闻要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何时”是新闻诸要素之一。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因为,时间是揭示事情发生、事态发展以及原因、结果等进程的概念。没有时间概念,不仅无法判断这一事实到底是不是“新闻”,也难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及其价值。所以,时间要素是这一事或那一人构成“新闻”的一个前提。新闻报道中缺乏时间,往往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对新闻的“生命”一种形象说法,实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它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其作用和意义。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报道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涉及的人物多么重要,新闻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法国作家安德烈·盖德在解释新闻的时候,又强调时间对新闻的重要性。他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因为,在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种种  相似文献   

9.
悬念两字,本指心中牵挂或挂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为: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种“文贵曲”往往也是运用悬念手法取得的效果。那么,新闻写作(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能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呢?在新闻界曾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0.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对一群记者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其实,这也是改进新闻写作“学生腔”和八股调的重要一步棋。不少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要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思想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精选材科和讲究写作技巧等诸种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群众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又真切感人。比如,在一条消息中反映两种人对改变贫困  相似文献   

12.
从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来说,写一条新闻总得有个“根据”或出处,表明报道的事实一有来源,二是新鲜的。否则,报道的事实缺乏“根据”或出处,既难突出新闻的“新”,甚而还会构不成“新闻”,同时又使读者感到新闻无来源,对它的可信性产生疑惑。因此,写作时应当努力交代出“新闻”产生的“根据”或出处,这便是新闻中的“由头”。可是,从报上常看到没有“新闻由头”的新闻。例如,今年2月3日《北京晚报》一版刊登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新闻就有这个问题。先看新闻的开头:“北京市工业企业全面推行以‘两保一挂’为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语言的准确与模糊是辩证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武汉大学新闻系的李元授副教授给本刊写来专论《新闻中的模糊语言问题》,本刊分两期刊出,以飨读者。这期先刊登“问题的提出”与“准确和模糊的辩证法”两节;下期刊登“模糊语言的特性、构成和修辞作用”与“模糊语言理论概述”两节。  相似文献   

14.
昕玥 《军事记者》2002,(4):44-44
新闻立意是作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有选择的思维活动。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之重要,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立意,对文学作品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立意亦是如此。立意对于新闻报道的采写准备和内容组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稍稍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但这种主观并不影响报道的客观和独立。因为有了立意的新闻报道仍然是去客观地采写和实事求是地刊发稿件。只是在采写的过程中,围绕立意的要求去充分挖掘相关采访材料,对于与报道立意关系不大的材料可以有所舍弃。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写完一篇觉得有点意思的稿件,总喜欢写几句经验教训之类的感想留着。现从这堆杂感中挑出几篇,稍加修饰后原汁原味端出去,或许对那些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有些参考价值。聊天常能发现好线索搜集报道线索,通常采取五种方式:一是召集了解情况的同志开座谈会,请他们提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二是注意翻阅有关内部材料,从中寻找可以公开报道的线索;三是参加有关会议,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了解报道线索;四是亲临可产生新闻的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线索;五是经常找人聊天,从闲谈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活动称为“大言大行”的话,那么,发生在民间的琐琐碎碎的事情,老百姓细细琐琐的言谈话语,就不妨称为“琐言琐事”。大言大行,可以成为大新闻、头条新闻、要闻版新闻;琐言琐事,只要选择得好,也可以成为好新闻、花边新闻,被转载、被收入集子,受到广泛称赞。大言大行的题材有限,记者参与采写的机会少;琐言琐事,则是无限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你身边和你涉猎的范围内发生。应该说,它是普通记者和通讯员的主要新闻资源。它对普通  相似文献   

18.
新闻导语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新闻(消息)的开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  相似文献   

19.
新闻要真、短,快、活、强,也需要美,这似乎已得到新闻界的公认。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建立新闻美学,这是很好的建议。那么,什么是新闻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想作一些探讨。新闻美的核心——事实美新闻美,首先表现于被报道事实的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如果事实不美,那么新闻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新闻美的核心是事实、内容、材料。请看《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稿中感人的一段: 1971年的大年初一,漫天大雪,赵家老老小小  相似文献   

20.
版面一张脸,图片是眼睛。图片在版面上可称为点,但在局部可称为面。而剪贴的随形图片所产生的曲线以及图片的大小长短各异的形,黑白浓淡的色,留有余裕的白。都是版面中难得的形式条件。因此,图片一身兼点、线、面、形、色、白六种设计要素,被公认为版面设计中的关键材料和重要手段。不少人称其为版面上的“眼睛”。如果构思、设计运用得好,不仅眼睛本身灵光四射,而且还会使整版清新活泼,增色生辉。 图片在版式中的作用到底有哪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